京沪高铁在修建过程中,为避让明皇陵,多花了2.3亿元,多建了近6公里的桥梁,多挖了285米隧道。日前,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段总设计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简称铁四院)王玉泽总工程师,在华中科技大学ICOMOS—Wuhan“工程·文化·景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开披露了这组数据。(11月18日《长江日报》)
为避让明皇陵,京沪高铁多花了2.3亿元,项目建设如此为文物保护“让路”,让人甚感欣慰。文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毁损,难以修复,就“过这村,没这店”了。京沪高铁为文物古迹让路的做法,难能可贵,意义深远。如果经济建设都这样坚持“文物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加大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就能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明皇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所以不能漠视、不能轻视,要倍加珍视。早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因此,对陵墓更需要加倍保护。
曾几何时,在一些地方,项目建设往往压倒一切,文物“让路”成了惯例,甚至不经过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直接就把珍贵的文物古迹一拆了之。有数据显示,我国近30年来消失的文物,多半毁于建设。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甚至发出警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对文物的破坏一直没有停止过,严重程度甚至超过‘文革’时期。”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现代化的都市建设速度又非常之快,文物保护与项目建设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考验着有关部门的善治智慧。
近年来,随着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快速展开,历史文物尤其是地下文物遭受毁损甚至破坏的情况此起彼伏,有的已经非常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文物部门为阻止这种行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今年3月份,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通知,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遗产不力的问题,给予通报批评。强调要下大力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等。
曾有人在网上就项目建设和文物保护是否有冲突做过调查,总共有3600位网友参与投票,结果显示,63%的网友认为,当项目建设和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文物保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京沪高铁为文物保护“让路”,尽管多花了2.3亿元,但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值得的。京沪高铁为文物保护“让路”如同一面镜子,警示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符号,不能被项目建设轻易毁掉。要对历史文化常怀敬畏之心,就必须保护好祖先的文化根脉,传承好祖先的文化记忆,确保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轰轰烈烈的项目建设面前,做到代代相传。
广西防城港市 黄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