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的故事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7日   04 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81岁的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阿莫尔(Elena Poniatowska Amor)是个非凡的人,既是作家中的佼佼者,又是新闻人的楷模。

        1932年,她生于巴黎一个波兰裔的法国没落贵族家庭,母亲的娘家是1910年大革命后出逃法国的墨西哥大地主。她祖上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乃波兰B立陶宛国王的弟弟,1812年曾指挥波军协同拿破仑皇帝入侵俄国,后因战功受封法兰西帝国元帅。波元帅终生未娶,但与多位情妇生有多位私生子,均承其姓。

        波尼亚托夫斯卡小的时候,对革命不满的外婆经常给她讲墨西哥有色人种到处吃人的恐怖故事。没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她随家人出逃,最终在1942年十岁时抵达墨西哥。父亲则留守法国,继续战斗,并参加了诺曼底的登陆战。

        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在美国读高中,1953年返回墨西哥,虽通法、西、英三种语言,但无意上大学,而是去学了打字,然后进《至上报》做记者,先跑社会新闻,后来转而采访文化和政治人物——其中包括大画家迭戈·里维拉,借此了解了墨西哥的社会、政治和民情。对当时的墨国女性而言,这是一份不平凡的工作。1959年,她采访了天体物理学家吉列尔莫·阿罗,九年后嫁给了他。

        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特拉特洛尔科屠杀的报道。1968年夏,墨西哥多所大学爆发学潮。10月2日,即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幕前十天,学生占领了首都特拉特洛尔科区的三种文化广场,要求废除墨国刑法中给予政府干预示威之广泛权力的第一百四十五条。便衣和狙击手挑起事端,授政府以借口,军队和装甲车遂于傍晚出动,包围三文广场,对在此示威的学生、平民和围观群众开枪,死伤数字至今不确。在极为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在头胎儿子只有四个月大的情况下,波尼亚托夫斯卡走进了血染的街道,穿过遍地丢弃的鞋子,寻找幸存者和目击者。通过对他们以及秘密线人和出狱犯人的采访,她记录并谴责了军警对示威学生的野蛮镇压,于1971年出版了《特拉特洛尔科之夜》(La nochede Tlatelolco)一书,这是众多同类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1998年,墨西哥政府开始对屠杀进行调查、起诉和审判,以求恢复正义并达成和解。2008年,国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0月2日定为全国哀悼日。

        在纪实性作品中,波尼亚托夫斯卡长于对底层人物的证言式记录,这些人处于社会边缘,在主流媒体上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所述事件,包括1985年的墨西哥城大地震。同时,她也是多产的小说作家,曾于2007年以小说《火车第一个通过》(El tren pasa primero)获得了委内瑞拉的罗慕洛·加列戈斯奖。

        读书报当时报道,波女士前往加拉加斯领奖期间,受邀参加委内瑞拉社会主义总统乌戈·查韦斯每周一次的电视独角戏《总统你好!》(Alo Presidente)。在节目现场,查韦斯兴致高昂,热情洋溢地清唱了著名的墨西哥民谣《阿黛丽达》(Adelita),借此向波女士致意。观众掌声如潮,女作家也乐不可支,抚掌大笑。

        总统的歌词如下:“如果阿黛丽达要离开我另寻新欢,我要跟着她涉水跋山,坐战舰越过大海,坐军列驶过平原。”恭喜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荣获2013年的塞万提斯奖。颁奖仪式将于明年4月23日在西班牙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举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