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蔡基刚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7日   22 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此,上海市教委发文批准了《上海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并决定在全市高校开展一项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改革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语言交流能力教学目标;二是规定在新生中普遍开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并保证有足够的必修学分;三是制定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英语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尤其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放入评估指标。由于这三点完全不同于目前高校中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目标和方法,改革具有颠覆性质,因此在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界乃至社会上引来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大学英语教学为什么需要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改革呢?大学英语是高校中最大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虽然只有200多课时,但在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下,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化的时间平均超过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根据教育部语委(王登峰,2007)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学外语的比例可以达到65%以上”。但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对付日常生活交际,懂一点而已,会说上几句,很少能够读懂自己专业上的文献,用英语开展自己的研究或工作。大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的英语仅能“应试”,难以“应用”。国际英孚教育集团连续三年发布的“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表明,就成人应用英语水平而言,中国大陆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属于低熟练水平。我们从2008~2012年几次全国规模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认为到毕业他们的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的占到50%以上。

        进入本世纪,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实施《新课标》改革,高校新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尽管如此,大学英语还是定位在和中小学英语相同的普通英语上,还是在原有大学英语1-4级框架里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加上应试教学必然造成了大学生中普遍的厌学和懈怠倾向。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最大的价值就是挣学分,赚绩点。由于基础好的学生不选大学英语课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帮助他们通过四级考试,大学英语课程不断萎缩,大学英语学分不断被压缩。有的高校大学英语开始变为大学外语,即大学英语学分可以用来选修法语、日语等二外;更有些高校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打通,朝大量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方向发展。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基础课程正面临深刻的生存危机。

        学生厌学和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并不说明大学生的英语很好了,不要学了。恰恰相反,目前大学生的外语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挑战。进入本世纪,不仅国外企业在中国内地的投资继续上升,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寻找投资机会,跨国并购和投资的规模在急剧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在海外工作的各类人员已超过300万。但在“全国范围内,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即便是在最前端的上海”(《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8日)。“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企业员工,普遍感到英语应用能力始终是制约我国软件行业,尤其是软件外包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8日)。

        上述情况说明,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亟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普通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

        过去我们强调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不是二语,因此坚持普通英语(EGP),即打基础的、除了应对考试并没有具体目的的英语教学。但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出现,英语已成为世界通用语,专门用途英语(ESP),即为特殊目的服务的英语教学就成为非常紧迫了。

        ESP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术英语(EAP),其目的是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提供语言支撑。国际上把EAP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前者是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交流能力,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学术等;后者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里的体裁意识以及工作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可见学术英语并非专业英语或科技英语。

        英语的academic 和汉语的“学术”并不完全对等。学术英语和学术研究并没有直接关系,并非只是研究生或今后搞学术研究的人要学的英语。据我们了解,世界高校本科层面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无不都是学术英语。即使在教学语言为非英语的日本高校和我国台湾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是学术英语性质的,如开设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读写,目的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

        必须意识到大学英语不是专业,而是一门为专业配套的公共基础课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不是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支撑一个共同教学目标: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翻开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规范,其中几乎都要求自己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大学英语作为最大一门基础课占到了本科总学分的10%,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游离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之外,不能置专业需求不顾而关起门来埋头打基础,教英美文学文化的通识英语,或追求四、六级通过率。

        在由本土型向国际型的社会转型中,在英语由外语向国际通用语的功能转变中,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标准必须改变。大学英语成功的标志并不是看学生四、六级成绩有多高,口语有多么漂亮,语法学了多好,能背几句莎士比亚。大学生不能用英语来阅读自己专业文献,不能用英语听懂专业课程和讲座,不能用英语与本行业的同事交流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大失败。

        目前的大学英语主干课程“综合英语”不能替代学术英语。除了目的不一样,内容也不同。前者强调课文的趣味性和可思性,后者信息性较强、培养学生适度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英语要求学生学习课文思想,训练学生一般听说读写语言能力,而学术英语通过对课文观点的置疑,对信息综合和评价,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分析和提出看法的能力。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学术英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或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项目过程中,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可以说,所有这些能力是21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术素养,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素质。

        上海这次改革是我国大学英语从几十年一贯的普通英语教学开始向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英语教学转型的尝试, 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本位回归的尝试。因此,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次重大突破。突破有风险,有阻力,但不敢突破可能带来的问题和危机更大。突破是谋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坚信,上海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破冰之举必将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