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在人人网被众多网友转载。日志提到,《大学汉语》从下个学期开始将不再开设,对比此前高考改革中语文分数增加的变化,不少人大学生表示困惑,为何在高中地位提高的语文,在大学却越来越不受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校方5日表示,《大学汉语》课程并非取消,而是从下个学期开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有兴趣的学生依然可选读。(11月6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类型的全国重点大学,人大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最高学府”,让《大学汉语》退出其必修课,笔者以为是一种倒退。据报道,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人大岂能为高校目前流行的“削弱母语”的做法推波助澜?
《大学汉语》为何会退出人大必修课?校方的说法是,学生对这门课的热度一直不高,多次测评的综合排名都在倒数第二位,将之从必修调整为选修,是为提高课程质量和增强学生人文修养。从必修调整为选修,就能提高《大学汉语》的质量吗?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对教学进行创新,改变落后、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学生热度不高,就可以让想学者就选修、不想学者就不修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一辈子都需要学习与运用,让学生优先学习汉语,理应成为大学的文化自觉,而不是像丢包袱一样不负责任地丢掉。
尤其是在当下,北京高考改革增加了语文分数,为与高考改革导向相衔接,人大恐怕也不宜把汉语必修课取消,反而应该加强汉语学习。试想,一些大学生本就不喜欢《大学汉语》,《大学汉语》在好些高校本已处于弱势,变
成了选修课,重视汉语学习的学生定会越来越少,势必加剧汉语学习的弱势地位。而且,汉语也开始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国家的大学纷纷开设汉语选修课乃至必修课,我们自身怎能对本国母语课不重视?
说到保护母语,高校可谓是重任在肩。一些大学毕业生可流利地说上一口英语,但要他们拿出像样的中文文章,其母语修养便会严重匮乏。出现这种悲哀,与大学“外语优先”甚至“外语至上”密切相关,“不学好外语就别想毕业、别想考研读博”成为许多大学生心中难言的痛楚,母语学习则“退居二线”。殊不知,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它与民族文化的兴盛紧密相联。而母语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成都市武侯区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