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教育,在我们之上

    欧小丽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0日   08 版)
    《大地总有孩子跑过》,林茶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定价:39.80元

        每读一本书,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基调。茶居先生的这本《大地总有孩子跑过》,自始至终我都在咀嚼、回味饱含各种思考的意味,连吃饭走路都在想像“大地总有孩子跑过”的画面:无垠的旷野,天真的孩子,一拨接着一拨,向我们奔跑而来!“奔跑”需要时间,需要宽敞的跑道,更需要一份愉悦的心情。

        而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时间迎接他们,备好了跑道让他们能奔跑,收拾好了心情迎接他们的奔跑?这的确是件“冒险”的事,如果他们奔跑而来,颓废而去,或跑得漫不经心,或换成了走的姿势,或踉踉跄跄,或亦步亦趋,身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此买单?

        所以,读完一遍,再读一遍,最后在自己的批注面前停留,“教育,在我们之上”这句话倏地重现在我脑海。

        “教育,在我们之上”,所以,读书里的第一辑“孩子啊孩子”,你会不自觉地换成“孩子,在我们之上”。因为他们的天真,因为他们的弱势,我们会很“好心”地为他们设计,为他们规划,“孩子们的成长加诸了太多的人生难题”,背负着我们美其名曰的“爱”,孩子怎么能奔跑?如果孩子真在我们之上,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自由地生活与学习,甚至允许偶尔放纵一次,肆意一次,让他们把语言里的“啊”“呀”“吗”“嘿嘿”“哈哈哈”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现在的教育信条里,言行上的分寸感教育,只能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奴才”,即使让他们去奔跑,他们一定是跑得最难看的,也是最不像奔跑的奔跑。

        老实说,读书里的第二辑“小纸条”,我是凭着一丝好奇读下去的。眼尖的我一开始就发现第一张小纸条有两个字的字体不合众,心想:校稿的人怎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等读到第三张小纸条,我才明白过来:上一张里不合众的那些字就是下一张纸条的主题词。如果将这些小纸条提起来,就会提起一串长长地散发着思考的句点。再老实说,这些“小纸条”直面教育的并不多,大多都是茶居先生关于生活的一些思考,有朋友的、同事的,有大事件的、小事件的。很自然地想到谢云先生的“刀解词语”,类似,但又不尽相同。茶居先生并不专为着“解词”,偶尔那个词也就起个桥梁作用,过渡一下。小纸条,大智慧。“公交车上大多有这样的提示:‘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我的理解是:给‘老’、‘弱’、‘病’、‘残’‘孕’这五个词让座。”看到这张的时候,我忍不住哑然失笑。如果出一道相关的选择题,估计人人都能选出最让人满意的答案,一旦落实到行动上,就可以窥见人性的自私。所以,试卷的高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教育,在我们之上”岂能用如此的境况来展现?这样的思考在“小纸条”里有很多,这两天,我也偶尔想起一两句自认为可以媲美的句子,比如茶居先生说:“守夜人的不负责任导致了恶梦的反复出现”,我说:“教育人的不负责任导致了成人悲剧的不断上演”,当然,这个教育人并不单纯指教师,还有社会,还有家庭。

        “教育,在我们之上”,我们一定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在做教育,一定也明白“诸事不宜一针见血”的道理。只是,我还把能够“诸事一针见血”的人奉为范本,显得有些可笑。非要戳到痛楚,才算这人有真本事。如果用到教育上来,用到和孩子们相处的艺术上来,恐怕是万万要不得的。

        “教育,在我们之上”,恐怕更多地是应该包含着如茶居先生“意味浓郁的教育乡愁”!这一辑的文字,其实大多和《教师月刊》有关,好多文字我都曾读到过。茶居先生的思考,多多少少有些“旁逸斜出”的味道,但又能在关键之处将之回到既定的轨道上来,并且,你会觉得这些“旁逸斜出”,并不是旁门左道,而是在“以生命润泽生命、以人性滋养人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知识激活知识”的“教育乡土”里,有时候是绵里藏针,有时候也会一针见血,让我们时刻保持“恢复教育的痛觉”的能力。关于教育之善,除了在体制下对学生的“善”之外,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寻找体制外的教育之善。眼光放宽一点,放长一点,往人性的地方多靠近一点,往最需要的地方多关注一点。这一直是我未完成的一个心愿!

        “教育,在我们之上”,一种空灵之美,因为“空”,所以有孩子们奔跑的空间,因为“灵”,所以有孩子们奔跑的姿态。喜欢茶居先生诗一样含蓄与跳跃的文字,喜欢茶居先生酒一样劲道与辣辣的思考,我的心里有三个不等式:“童年≠上学”、“校园≠考试的地方”和“家乡≠剩一个门牌号码”,我的脑海里还一直回放着关于“大地、孩子、跑”的长镜头、慢镜头、快镜头和特写镜头,是的,以后的教育生活里,这些将成为我重要的书写对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