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由重庆出版集团所属至乐文化传播公司携手大足石刻研究院策划的《大足石刻全集》正式立项;2012年,《大足石刻全集》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全集目前整体工作进展顺利,全套9卷17册预计2015年面世,集文献、影像、科考测绘于一身,将成为一部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权威力作,填补大足石刻多个重要研究领域空白。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代表了公元9N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和巅峰之作。1999年12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大足石刻以其宝贵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在表决中获得全票通过,大足石刻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大足石刻系摩崖造像,千百年来裸露于空气中,目前已进入高速风化期,保护、记录和全方位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为了将《大足石刻全集》打造成一流精品,重庆出版集团和大足石刻研究院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了文本、拍摄、测绘三个工作组,制订了严格细致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文本组采用了科学考古研究方法和手段来记录大足石刻的现状;拍摄工作使用了世界一流的照相设备,高精度、全方位地对大足石刻的现貌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测绘组采用3D等现代先进的测绘手段准确测绘出石刻龛窟的各种数据。
与往常选择性艺术拍摄不同的是,项目团队要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石刻无一遗漏地进行真实准确记录、测绘、全方位拍摄和记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全面启动后,各项目组迅速进入紧张工作。
有一段时间,天气多雨有雾,遇到好天气,总会使拍摄组喜出望外。遇到光线好的天气,由至乐公司副总经理郑文武带队的拍摄组甚至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前往拍摄地做好拍摄准备,晚上回到旅馆还要整理素材到深夜,一天工作时间常长达16个小时。大足石刻地处山地,地形地貌复杂,有时为了拍摄一张最佳角度照片,选取机位和架设设备就得一两个小时。在多宝塔拍摄时,正值酷暑,室外温度有时高达40多摄氏度,在高度达数十米的拍摄架上,有时不小心手背碰到脚手架时,身上的汗水浸在炽热的钢管上发出“嗤嗤”的声音。有时为了拍摄到山林里人迹罕至的石窟,拍摄组一行四五人,每人扛着近50公斤的器材在树木丛中跋涉;有时为了拍摄高处的龛窟,就只能攀岩设置好吊绳,系着吊绳悬空拍摄,就连风吹过都能感觉摇晃。
大足石刻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其规模宏大,蕴涵佛学哲理深邃,雕刻艺术精湛,使之成为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鼎足而立的我国晚期石刻艺术的扛鼎之作。据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介绍,随着《大足石刻全集》项目的深入推进,通过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项目团队进一步准确掌握了石窟遗存的总体情况,摸清了大足石刻的“家底”。例如在北山佛湾石窟的考古调查中,在过去佛湾石窟编号290个龛窟的基础上,工作组发现了少量遗漏的没有编号的龛窟,以及过去在铭文收集过程中被遗漏的石刻铭文;项目组在石窟的年代学研究方面也不断取得新进展,大足石刻除了有纪年题记的龛窟造像,还有相当数量的没有纪年题记的龛窟,项目组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成功对石窟遗存进行类型划分,排队分期,推断出石窟遗存的年代关系。与此同时,石窟造像内容的考释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全集》前期开展的北山佛湾的考古调查和相关专题研究,对许多龛窟造像内容的解读或是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辨识,或是过去未曾考释的图像取得了新的认识,石窟遗存中有关建筑、服饰、器物、装饰图案等专题研究也取得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和重要新成果。
(本报记者 孙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