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文学教皇崩殂

    马塞尔·赖希B拉尼茨基(一九二〇~二〇一三)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25日   03 版)
    摄影:弗兰克·勒特
    手撕《旷野》1995年8月21日的《明镜》
    赖翁仙逝2013年9月21日的《明镜》

        提要:

        你必须对读者有礼貌。这就意味着表达清晰,直言不讳,不能隐藏在模棱两可和艰深晦涩的文字后面。

        ———赖希·拉尼茨基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从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社会主义波兰的公安干警成长起来的“文学教皇”(Literaturpapst)、德国大评论家马塞尔·赖希B拉尼茨基(Mar-cel Reich-Ranicki)9月18日在法兰克福去世,享年93岁。

        在瓦尔特·基里主编的《文学辞典》中,他被称作“1960年代以来德国最有影响,最令人畏惧,最丰收多产的文学批评家”。

        今年早些时候,他已获诊为前列腺癌。

        包括《世界报》、《南德日报》和《法兰克福汇报》在内,随后出街的几乎所有德国大报,都在头版中心位置刊登了赖希B拉尼茨基的大幅照片,甚至过去长年以封面无上装女郎见长的《图片报》也不例外。

        《明镜》周刊亦然。尽管这一期的中心内容是德国大选,却是赖希B拉尼茨基而非安格拉·默克尔登上了封面,内文做足九个整版,主标题为《德国人的批评家》。

        幸存者的前半生

        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的大作家君特·格拉斯曾问马塞尔·赖希B拉尼茨基:“您到底是波兰人还是德国人?”

        赖希B拉尼茨基答:“我一半是波兰人,一半是德国人,整个来说是犹太人。”

        他的姓氏可以说明这一点。赖希是德语姓,发音按德语,拉尼茨基来自波兰,音循波兰语。

        1920年6月2日,马塞尔·赖希生于波兰弗沃茨瓦维克一个德裔犹太商人家庭。1929年,潦倒的父亲将他送往德国亲戚家。马塞尔在柏林读完了中学,却因犹太人身份,无法进入大学。1938年,他被纳粹逮捕,驱回波兰,继而陷于华沙的隔都(Ghetto),给当局做翻译。在得知翻译和翻译的配偶可暂免被送入集中营的当天,他便娶妻特奥菲拉,救了她一命,后来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被装上牲口车,送往特雷布林卡集中营。

        “我父亲无助地看了看我,我母亲却出奇地平静。”他后来写道,他知道这是永别。

        父母和兄弟死于大屠杀。马塞尔·赖希和特奥菲拉则于1943年逃出隔都,幸得波兰农民冒死收留,藏匿于地窖,直到战争结束。

        他加入了波兰人民军,继而进入社会主义波兰的公安部,成为负责审查的军官。入党后,他以外交官身份派驻伦敦,收集情报,代号“拉尼茨基”,但很快因流露出反动思想被召回国内,开除出党,短暂下狱。

        此后,他转行出版,并开始用波兰语撰写文学评论,因此结识了众多德国作家,如布莱希特,伯尔,伦茨,格拉斯。

        1958年,趁特奥菲拉和儿子在伦敦期间,他在联邦德国滞留不归,团聚后落脚汉堡,从此继续研读德语文学,尤其是歌德、克莱斯特、冯塔纳和托马斯·曼的作品。

        2005年在接受北莱茵B威斯特伐利亚州奖并致辞时,他说:

        “五八年到了德国,我看到人们在「这里的报纸上]写的跟文学有关的东西,我就跟我太太说,我想做个实验。这些人写得那么不知所云,又是那么晦涩难懂,我就是不喜欢他们的文学批评。我要响亮而明白地说出我对书的想法。这有风险,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我要么成为顶级的文学批评家,要么坠入最底层。可我得试试。”

        他在姓氏后另冠波兰公安部时期的代号,以马塞尔·赖希B拉尼茨基之名撰稿,先为德国《时代》周刊主笔,后加盟《法兰克福汇报》,并迁居法兰克福。自1973年起,他执掌该报文学副刊长达十五年,一跃成为战后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

        德国之声刊文说,他的观点始终保持着未受腐蚀的状态,锋利,并以拒绝委婉言辞为人所知,因此获得了“刽子手”的恶名。

        “把我叫作‘刽子手’真是瞎扯,”1986年,赖希B拉尼茨基告诉西德意志广播电台,“可我想在评论中把话说清楚。而清清楚楚的批评呢,是个礼貌的问题。你必须对读者有礼貌。这就意味着表达清晰,直言不讳,不能隐藏在模棱两可和艰深晦涩的文字后面。”

        他的文章当然不是无懈可击的。批评者说,在品评作品时,他偏重于个人好恶,而不是严肃的批评标准。他对一本书最差的评价,往往是说它“无聊”。但他拒绝改变。

        战斗者的后半生

        2008年,读书报曾经报道,赖希B拉尼茨基在电视颁奖现场突然发飙,当众拒绝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颁给他的终身成就奖,还借机给了主办方,连同整个电视

        业一顿臭骂。

        “我不属于这儿,这里全都是垃圾。”他宣布。主持人和观众初以为他在说笑,以活跃气氛,但越听越不像。

        他毫不留情地说:“我这辈子得过很多文学奖,可我不属于现在的这一堆。如果这个奖还有钱,我会把钱也退回去。”

        随即,他面对摄像机和目瞪口呆的现场观众,开始声讨电视文化,称电视上没有任何节目值得一看。他又说他本该提前公开观点,可是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要上台领奖。

        赖希B拉尼茨基发作结束,便扬长而去,但事后有些于心不忍。他后来告诉《图片报》,他最终还是接受了那个被他拒绝的电视奖,但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象征物”。“我是个有礼貌的人。”他说。

        尽管对电视业大加挞伐,但1988年到2001年期间,赖希B拉尼茨基曾在电视二台联合主持过一档极受欢迎的晚间电视节目———“文学四重奏”,出镜大约七十七次,每场观众二百万人。他以好辩、好斗的风格,在电视媒体的帮助下,达到了文学批评家所能获得的最高声望,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尽管曾经加入过著名的德语文学团体四七社,但这种态度让他失去了不少当年志同道合的朋友。

        许多知名的大作家,如彼得·汉德克、君特·格拉斯和马丁·瓦尔泽,都受到过他严厉的抨击。1995年,在《明镜》的封面图片上,赖希B拉尼茨基一边吼叫着“我亲爱的君特·格拉斯”,一边把格拉斯描写两德统一的小说《旷野》(Ein weites Feld)撕成两半。

        胡春春在1999年11月10日的读书报上刊文,介绍了赖希B拉尼茨基借《明镜》发表的公开信《不得不说》,此信从主题、材料、结构诸方面,将《旷野》贬得一无是处。“完全是胡说八道!”他说。

        他对格拉斯写道:“在我看来,影响您在80年代及现今90年代创造力的,不是您的自高自大,而是您没有把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缺乏自信……我几乎明白,您如今更觉得自己是一名绘画天才而非小说作家。”

        赖希B拉尼茨基继续挖苦道:“虽然您是凭一部小说出的名,但您实际上是个讲些小故事的高手。这话我说过快30年了。我以

        前觉得遗憾的是,您的长篇小说(出色的中篇《猫与鼠》及《特尔各特聚会》除外)整体都不成功,您只是罗列场景或插曲。现在我遗憾的是,在《旷野》中连这些完整的小片段也已经无迹可寻……坦率地说吧,就是对您再有好感的读者也会失去耐性。”(胡春春译文)

        两人你来我往,狠打了一番笔仗。到后来,赖希B拉尼茨基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告诉格拉斯:“您不需要我的友谊,而我也不需要您的。”

        就在去年,赖希B拉尼茨基还对格拉斯发动了新的攻击。事出格先生在《南德日报》发表了政论诗《必须要说》(Was gesagt),称在核计划方面,以色列与伊朗同样危险:“多年来,它秘密地充实着核武器,无人监督,无人验证,一切核查均置之不理。”(详见读书报去年春天多篇报道。)赖希B拉尼茨基的评论是:“恶心。”

        2002年,瓦尔泽的小说《批评家之死》(Tod eines Kritikers,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有黄燎宇的中译本)在正式出版前,被《法兰克福汇报》拒绝选载,同时受到该报严厉的公开批评,称该书充满了对犹太人的仇恨。瓦尔泽承认自己在书中影射了赖希B拉尼茨基,但坚决否认在主人公的犹太人身份上大做文章。争论之激烈,使《批评家之死》成了当年德国最受瞩目的小说。

        但另一方面,赖希B拉尼茨基并不掩饰自己对某些晚辈的喜爱,女作家尤迪特·海尔曼和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成功,或多或少得益于他的赞扬。

        在夫人和儿子的督促下,赖希B拉尼茨基写了自传《我的人生》(Mein Leben),1999年上市后成了畅销书,2009年还被搬上了德国的电视屏幕。

        此外,他还用多年时间,编选德国最伟大的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2002年至2006年间以“经典”(Der Kanon)之名陆续出版。

        他晚年继续在《法兰克福汇报》开设名为“问赖希B拉尼茨基”的专栏,就文学问题回答读者的提问。

        1979年,赖希B拉尼茨基访问过中国。

        特奥菲拉先于他在2011年过世。他们遗下儿子安德鲁·赖希B拉尼茨基和一个孙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