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灾难时期的人性素描

    赵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25日   11 版)
    《绝秦书》,张浩文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36.80元

        张浩文的《绝秦书》是一册慢板的秦腔,抒情的段落像麦粒渐渐饱满的过程,甚至还有将青麦穗放在手心里轻揉过后的幸福铺垫。而高潮的部分是麦子成熟了以后在麦场里碾压的场面,石磙碾过,麦粒被压进土里,又被扫帚扫出来的过程,尘埃飞起,黄沙淹没了丰收,劳动的人们被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活计击败了,他们借助于秦腔释放自己,秦腔的高潮部分是哭喊,是泄愤,是斥责,更是绝望过后的无奈。

        小说中的“引娃”总让我想到《白鹿原》里的田小娥,她的命运的线条与田小娥有些像。田小娥的不幸是做了地主家的填房,而引娃呢,是借给周拴成的婆娘“暖怀”用的,连名字也娶得寓意明确———引娃。果然,引娃帮着周拴成引了一个儿子,就是那个吸大烟的周宝根。

        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由天灾而造成人祸,然而,这样的历史却并未有详细的记载。作者张浩文也只是在幼年的记忆里有模糊的印象。《绝秦书》的书写便是从这样的一个模糊印象开始的。

        张浩文援引米兰·昆德拉的原话:文学的职责在于抵制遗忘。

        历史是现实认知的一种参照,没有历史的对比,那么所谓的进步都只是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记忆被物质生活填满,个体对苦难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时代表述上,那么,记忆自然会自动涂掉这些没有细节支撑的认知。只有刻下印记的动容细节才会构成记忆的链条,才会根植在我们的内心的抽屉里,成为历史的关键词和标本。在历史渐渐模糊,见证人越来越少,口述资料也已经不见报道的时刻,小说家的创作便有了重量。

        《绝秦书》便是对细部历史的一次重新梳理,在多数人都开始遗忘这段历史的时候,张浩文用近乎素描的方式打捞出这段历史的细节。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漫长的铺垫,三秦大地上的民俗用苍凉的秦腔当作背景音乐,显得厚重又灰暗。这样的基调所牵引出的灾难让我们对人性的认知有了更为强烈的期待。

        小说对灾难前后人性的变化一直贴近人物本身的呼吸,有着浓郁的隐藏感。作者完全将自己的意识抛开,他化身成为民国十八年的各个人物,他在他们身上哭喊,在他们身上饥饿,他写下这段历史的同时,也写下了自己重新认知这段历史的心理路径。

        周克文和周拴成两兄弟是全书的主脉,周氏兄弟中,周克文又是全书的主脉。周克文的三个儿子,分成三支,而三支中,周立功又是一个主脉。在这样层次清晰的人物素描中,我们一一查阅了人物情感背后的陕西民情。

        周克文代表了一个时代,他活在清末,从未从思想上进入过民国。他喜欢卖弄他上好的文字功底,他用清末的民俗来管理已经进入了民国的社会。在旱灾到来的时候,他举行盛大的祈雨仪式,而最后献祭的竟然是他的亲孙子。

        灾难一点点逼近周家。灾难将人的丰富逼迫出来。

        当周克文家里闻到灾难的气息时,周克文也想节约一些粮食,他出门去询问野菜的吃法,而邻居们嫉妒他们家放着粮食不吃,还和他们一起争野菜吃,就故意说出一个害人的吃法,结果让周克文一家都拉不出屎来。这种细微的人性变形将灾难形象地刻画出来了。灾难就是这些并不起眼的细节,却让人对灾难有着难以忘怀的印记。

        饿死人之后的细节更是让我动容,那是全书最为精彩的沉重,是的,不是庞大而道德正确的呼号,更不是撕心裂肺摧人落泪的长篇独白,都不是,只是一个埋死人的细节。张浩文写了两个人在灾难时的人性的丰富,底线的瓦解并都那么黑白分明。黑丑和毛娃,作为村里的壮年,去镇上帮助着埋死人,结果,一个人躺在门板上以后,又爬起来了。这是一个饿得快死的人。但是,爬起来的这个人只是闻到一股食物的香味,醒了一下马上又昏倒了。两个人中的黑丑看他可怜,想给他一些吃食,可是另一个毛娃就骂他,说,他活不过去的,吃了也是一个死。然后,他就对着那个已经昏倒的人说,劝你最好还是死了,趁着今天,有人埋你,你就赶快死了吧,如果你今天不死,明天不一定有人埋你,可能死在野外,就被野狗吃了。那人不想做饿死鬼,想吃一口食物。结果毛娃抠出一撮糠团子,捏到那人嘴边喂了,一边喂一边还说,你吃了就要去死啊,要说话算话。那人吃了一口,咽下去之后就死了。

        比起这埋人的细节。那毛娃卖老婆的经过更是让人落泪。

        毛娃为了多卖五毛钱,将媳妇卖给了一个老头。可是,临到要分开了,媳妇将自己的鞋子和袜子脱下来给毛娃带走,说是要给婆婆,这鞋和袜子都不烂,婆婆从没有穿过不烂的。

        毛娃不舍得卖媳妇了,两个人抱在那里哭。买人的老头受不了这份情了,决定让毛娃媳妇陪他睡一个月,就可以领走她。

        这种人性的素描已经完全抛弃了道德的克制,在过去的文学作品里,一旦涉及人物道德的素描,不仅要完美,更要在感动人的时候克服自己的欲望,不然,那还是人吗?

        在《绝秦书》里,灾难时刻真实的人性便是如此的丰富和复杂,那个买媳妇的老头,既被两个人的感情感动了,又不能白白丢了银子,那么,他将占有的时间期限减少了,本来是要占有一辈子的,现在,直接减刑至一个月。在他来说,已经是达到他个体的道德高峰了。

        《绝秦书》开篇的序曲便是一曲陕西的民歌,名字叫做《卖老婆》,那词句实在让人感伤:不是我心狠,实是我家穷,娃他妈你甭伤情,设法逃活命。

        是啊。灾难时期的人性,将日常伦理已经完全割断,饥饿吞食掉树木、野草,也吞食掉伦理和文明。人类一旦进入到身体的饥饿层面,所有的书面用语都成了摆设。阅读《绝秦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到现实,想到文明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应该保护这些用历史上多少生命的牺牲才换回来的今天的共识。

        不是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