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教材不应只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不应是僵化的死知识,而应该站在该领域研究的最前沿。教材主要不是用来背诵的,更应该是用来反思、质疑、探究,它的观点和结论既是相对成熟又应是开放的。
幼儿文学从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类,时间并不久远。若把“幼儿文学”这一用语的普遍化视为完成分化的标注,那么至今也不过二三十年。幼儿文学作为师范院校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更晚近的事情。学前教育专业与中文系长期以来开设的是“儿童文学”而非“幼儿文学”。随着幼儿文学创作的自觉,幼儿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以及幼教界对早期阅读的重视,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专门的幼儿文学课程已渐成趋势。近年来幼儿文学教材逐渐丰富,但从整体上看,其自身的特质并不突出,编写体例、内容以及理论框架等与一般的儿童文学教材没有多少实质性区别。近日读到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幼儿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眼前却为之一亮。
本书运用了“文学的”与“教育的”双重视角,全面论述了幼儿文学的发生、概念、特征、性质、文化语境、主要文体、教育功能、实施途径、阅读指导及教学研究等,视野开阔且见解独到。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应用的体例布局,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沿性,均使这本“小儿科”的教材显示出一种非凡的“大气度”。
幼儿文学的价值标准
幼儿作为一个生物学与文化学意义上的群体,并非简单遵循所谓“线性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年龄稍长的“儿童”相比,并非只是“更幼稚”这一量上的差异,幼儿文学也自然不是只比儿童文学“浅显”一些的幼稚文学。本书从人类学视野肯定了幼儿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价值,又从艺术史角度证实幼儿文学与早期艺术一样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承担着超出文学层面的知识、娱乐、教育、游戏等多维功能。幼儿文学是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同时强调认知性、韵律性与游戏性的综合性艺术文类,因此“一般文学的审美标准远不能涵盖对于幼儿文学的价值评定”。这一洞见正是建立在对幼儿文学之“幼儿性”与“文学性”内涵深刻把握基础之上的。
对幼儿文学美学特质的精辟理解,也体现在文体的选择与阐释中。本书没有对所有儿童文学体裁平均用力泛泛而论,而是选取了幼儿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儿歌、幼儿童话和图画书作为重点,而将幼儿诗、幼儿生活故事、幼儿戏剧等作为“其他文体”合成一章,且没有套用儿童文学的文体来推衍设置“幼儿小说”。在阐释上述几种文体的概念、历史、类型、艺术特征时,借鉴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童话的“现代形态”,戏剧表演中与幼儿的互动艺术,图画书中图画的时间化、文字的空间化、图文互动关系、图画的叙事艺术等。这几种文体不是童年文学与少年文学的主要体裁,却是最适合幼儿审美需要的文学样式。
幼儿文学的文化根基
对幼儿文学美学特质的认识与对童年文化的思考密不可分,后者以童年观为核心。本书专辟章节,深入论述了童年观、社会文化、全球化背景对幼儿文学的文化建构,对本质论与建构论采取了辩证审慎的态度。此外还从童年立场、童年赋权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探索了当代幼儿文学的文化精神。这些内容都汲取了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融入了论者理性的评判。童年文化对幼儿文学的影响是深层次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幼儿文学本身即是童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亦可反观我们对于童年的理解与价值追求。正因为拥有如此深刻的童年理论话语,幼儿文学研究的金字塔才能构建得高大而坚固。
当代语境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可能更直接,本书选取了当代家庭结构变迁、新媒介的出现与文化产业的兴起几个角度,讨论了幼儿文学在这些新境况中的接受与发展,勾勒出了幼儿文学的当代图景。新语境对幼儿文学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更具强大的促进作用,利弊全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和摆置二者之间的关系。
“生活化”原则
幼儿一般还不具备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这就需要成人的伴读和引导,比如幼儿园中的师幼共读和家庭中的亲子共读,同时还需要成人为其提供阅读的途径和资源,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这些都是幼儿文学的实践性问题。幼儿的文学阅读曾被赋予了过多的功利色彩,甚至等同于识字,无论是幼儿园中的文学活动还是家庭中的讲故事,都不同程度将幼儿文学手段化了,由此造成不少负面效应。松居直曾在一篇文中发问,你知道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阅读的吗?就是从老师和妈妈当“提问大王”开始的。一个故事不提问些问题、不让孩子记住些东西、不总结出个道理好像就白讲了。听故事成了外在的强加于孩子的“学习任务”,孩子自然容易抵触。这不但违背了幼儿文学的美学本质,也背离了幼儿教育的根本原则。幼儿教育应是与幼儿生活相统一的,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其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都应是生活化的。
本书正是秉承了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坚信幼儿文学的阅读和教学活动是“幼儿自然、自由的生命展开和成长过程”,幼儿文学阅读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个特殊内容”,是“幼儿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与幼儿生活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在生活化原则之下,阐述了如何开展幼儿文学的幼儿园教学、亲子教育和社区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和实施步骤、方法建议,使得抽象理念导引下的幼儿文学活动具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
同时,还独辟了幼儿文学教学研究的章节,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幼儿文学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教学与科研的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文学阅读与教育教学活动。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的成就,书中亦常有洞烛幽微之见解,限于篇幅难以一一赘述,比如对幼儿文学“双重读者”、“游戏精神”的解读等。值得一提的是,每章之后“探究与实践”的题目设计也颇具新意,淡化了以往机械记忆的要求,突出了实践性、研究性的学习任务。而“阅读导航”推荐的都是与该章有关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是极好的拓深研究的阅读材料,显示了幼儿文学研究可能达到的深度与高度。
本书既尊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共识,保证基本知识结构的完整,同时又积极吸纳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甚至还呈现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例如童话的本质、幼儿童话的艺术特殊性、幼儿生活故事与儿童小说的区别等。这是一种新的教材编写理路,教材不应只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不应是僵化的死知识,而就应该站在该领域研究的最前沿。教材不只是或主要不是用来背诵的,更应该是用来反思的、质疑的、探究的,它的观点和结论既是相对成熟又应是开放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学生不应只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要与教材对话的。好的教材可以引领这样的对话走向深入。拥有这样的“大气度”,幼儿文学这门学科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