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让我们热泪盈眶的书哪儿去了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18日   08 版)

        近日,“文学之约”活动迎来中国和德国的文坛名家。在接受采访时莫言称,他最近翻出了一堆上世纪60年代的小人书,一本《岳飞枪挑小梁王》,看得热泪盈眶,“我想起了少年时代的一些事情,少年时代读书多么不容易。现在书多了,反而感觉到无书可读了,现在孩子作业也多了,没时间看书了。”(9月3日《北京日报》)

        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时的初恋情人一样,每个读过书的人都曾经有一本让自己的青春时代或者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沸腾的书。莫言看《岳飞枪挑小梁王》,看得热泪盈眶;而我们呢,那些曾经让我们热泪盈眶的书哪儿去了?

        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故事,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人生境遇的不同,每个故事都不尽相同。但是,那种对美好书籍的热爱,对美好书籍的眷恋,对美好书籍的依赖,对美好书籍的感激之情,却大都差不太多。回忆一下吧,那些我们读的书,那些我们读书的日子,那些我们读书的感觉。

        记得我曾经的读书生涯,不禁百味杂陈,让人唏嘘不已。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太好,那台老旧的收音机里播讲的评书是我文学的启蒙。稍微能识字了,便按着评书里讲的内容自己跑到那些有小人书的人家去借小人书。有一户人家,小人书都放在他家的粮囤上边,每次看到那家的女主人从高高的粮囤上拿下小人书,我都想象着自己家里也能有那么一个粮囤。至今,还记得她家小人书中的一句话:“八戒见吃就乐,一盘馒头下肚!”后来上了中学,从村里“青年之家”的书橱里弄出了一本《伯尔中短篇小说选》。这本书一直陪伴在我左右十几年,每次读它都有全新的感觉。到了读师范的时候,终于不再用去四处借书了,因为学校的“现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图书馆有这让我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为了能随时去看书,我和几个同学帮阅览室管理员阿姨打扫卫生,所以那几位阿姨对我们格外的另眼看待。直到多年以后我去学校办事,顺道路过阅览室,那位已将近退休的阿姨还清晰的记得我。工作以后,单位的图书室因为搬家而荒废,我从收破烂的手里抢出了很多好书,其中包括一套王国维的“手书”作品,连标点都没有。而这,竟然已经是近十年前的往事了。

        想来可笑,我读书的生涯竟然与借书、“偷书”、“抢书”联系在一起。尽管有孔乙己的“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前,却依然让我有些惭愧。不过,袁枚的“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至理名言让我深有感悟。因为当近十几年以来有了电脑,有钱买书了以后,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的读过一本书了。是自己没了时间、没了耐性、没了动力,还是自己不再懂得珍惜、不再喜欢书,还是写书的人不能再感动读者了呢?我真的说不清楚。您呢?您有没有相同的故事、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感受呢?

        我的儿子,或许根本不知道读书的艰难,因为我早已为他准备了许多。莫言能够翻出一本《岳飞枪挑小梁王》,让他自己热泪盈眶。我呢?我还能找出一本让我再次热泪盈眶的书吗?也许因为搬家等缘故很难再找到,但我想只要心里有那种感觉,终归会找到的。如果能找到那本书,我会为儿子讲述那曾经的读书故事。让我们都好好的想一想:让我们热泪盈眶的书哪儿去了!

        (河北省滦南县 姜伯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