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物欲时代的生存焦虑

    付煜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8月07日   03 版)

        在巴尔扎克以前,爱情几乎占据了法国小说的全部领地。浪漫派作家热情洋溢地歌颂着爱情,吟咏着伟大,1831年版的巴尔扎克长篇小说《驴皮记》却别出心裁地反其道而行之,探讨了当时的人们避而不谈却又无法逃避的一个主题———金钱。其中不仅揭露了金钱带来的腐败与堕落,还试图探索金钱时代欲望与理智之间关系的平衡问题。小说前所未有地描写了金钱之于人的影响。这是主人公瓦伦丹落魄时的生活开支:“……三个铜子面包,两个铜子牛奶,三个铜子猪肉就能使我不致饿死……我住的房间每天花三个铜子,我每晚消耗三个铜子灯油费,我自己收拾房间,穿的是法兰绒白衬衫,以便不超过两个铜子一天的洗衣费……”

        19世纪初资本主义潮流在欧洲发展迅速,但对于金钱的直接描写仍显得十分低俗。巴尔扎克之所以冒众人之讳是因为,在1830年代的法国,金钱问题已不可回避。七月革命后,财富力量渐渐地取代了出身门第的限制,就连一向自诩清高的法国皇室也开始沦为金钱的奴仆。上层社会声色犬马,奢靡混乱,富人们“不会服从法律,法律倒要服从他。没有为百万富翁而设的断头台,也没有对他们行刑的刽子手”。社会物欲化成为法国久久无法解决、愈演愈烈的社会顽疾。而当时法国政权本身的“重利”属性决定了社会的物欲化,所以政权更迭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那究竟什么才是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巴尔扎克结合他数十年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人欲才是造成金钱观扭曲的根本原因。

        《驴皮记》即对此进行了探讨:物欲时代的金钱问题,本质上是人自身日益膨胀的欲望与如何用理智对其控制的伦理问题。瓦伦丹是个落魄贵族,声称“我需要在最后的一次拥抱中把天上人间的一切快乐都享受一番,然后死去”。这种狂妄虚伪注定自我毁灭,物质的索求不能带来精神的解脱和救赎,只会让索求者陷入更深的欲望深渊。与“只要今朝”的纵欲观相反的是“渴求永远”的禁欲观。古董商严格奉行了禁欲者的信仰,宗教苦修式的生活让他变成了一具活尸,禁欲在表面上消解了欲望问题,实质上只是延缓了问题的爆发点,并将人引向另一个深渊。表面上,瓦伦丹和古董商是两个人物,但二者本质一致,代表了理智与欲望斗争中的极端选择。驴皮消解了瓦伦丹和古董商作为单个生命的意义,使之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证明了纵欲和禁欲的不合理性。这两人的生命模式紧紧围绕着金钱主题,因此无法通过“金钱维度”内部调整进行自我救赎。纵欲或禁欲,都是物欲时代的生存焦虑。重读《驴皮记》,会发现巴尔扎克当时对人性的拷问,对现在的人来说,同样具备重新思考的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