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故乡往事伴随他走进美国

    张福臣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31日   03 版)

        我一直在想,在一个忘却了苦难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唤回记忆,不仅是一种能力,能在现实的灯红酒绿的狂欢中回忆往事更需要勇气,如今敢于回忆往事的人并不多。王受之先生可算做其中一位。虽然先生已站在世界级的三尺讲台上“传经布道”,挥洒自如,虽然先生已是“美国籍”的华人,虽然先生在美国有他的事业,有他的朋友,有他的学生,有他的亲人,但先生总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中飞来飞去,争取着在每个周末都回到故乡广州度过。因为广州不仅是他的故乡,是他的童年,还是他死去的却永远活在心中的“往事碎屑”的源头。读过先生的“往事”。一种朴实,一点广州的童趣,一段武汉求知的青春,一种美国事业有成的自如跃然纸上,留在脑海的角角落落,挥之不去。只有先生记得广州出现的茶居、“茶话”、茶楼、一厘馆、二厘馆,先生说:我很喜欢去茶居的那种感觉,一大桌子人,大人喝茶聊天,小孩嬉闹,吃着油炸的“菱角”,大人去开一壶茶、几碟点心,一个星期天已过去半日。先生在“往事”中寻找着快乐的童年。只有先生说得出武汉江汉关的钟声刚刚敲响,“这钟声我从童年听到青年时代,童年是一曲‘上帝佑我女皇’,青年时代是曲《东方红》,这深沉凝重的钟声,贯穿了我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几十年光阴,就伴着钟声,顺着长江,缓缓东流去了。”先生没有忘记钟声,更没有忘记他的母校“武汉大学”,说到武大,如数家珍,“珞珈山上那片好像轻云一样的樱花,‘国立武汉大学’的石牌坊”等。先生还说他手上有武汉大学建造总价格表:武汉大学一期工程耗资150万银元(因通货膨胀,实际耗资170万银元),中央政府与湖北政府各支付75万银元,李宗仁拨款20万银元资助;二期工程,中央政府与湖北省政府又各支付75万银元;余下部分,由委员们通过各种渠道筹得,如中英庚款,汉口市政府、湖南省政府、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等,总计400万银元。先生没有忘记母校,更没有忘记武汉的市民,甚至没有忘记武汉的市井文化“汉骂”,不说“老子”“个板马”“信你的邪”之声如江涛一样汹涌澎湃。先生还讲了一个故事。时间:1980年;地点:江汉路百货大楼;人物:一对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汉口夫妇,30来岁,无产阶级形象。突然,女的高声叫道:“苕货!你个挨千刀砍脑壳的,还不跟老子遣过来(滚过来的意思),把毛衣给老子试一哈!”“叫么事叫,老子又不是聋子。”岁月伴随着钟声、骂声、母校,已成往事,“往事的碎屑”。有人问先生是怎么走上美国大学的讲台的。“我想首先是必须在专业知识上非常强,作为一个外国人,你要比一般美国老师在具体领域里还要强,第二是作为理论教员,你的英语要非常好,学科素养和文化素养要很高,第三是你必须在试用期表现突出,因为每个学期学生都会给你评分。我好像觉得就这样走进了美国,恐怕自己的内功和语言能力,表现出的个人魅力都有关系吧。”先生在往事中走进了美国,走向了世界,但先生没有忘记故乡,没有忘记往事,没有忘记“碎屑的往事”,有那碎屑往事的地方,就是故乡所在的地方。所以我和先生说,“往事并不如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