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郝振省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31日   21 版)

        数字出版产业规模

        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总体收入规模达1935.49亿元,比2011年的1377.88亿元增长了40.47%,其中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增长幅度均超过了30%以上。

        1.收入规模持续上升

        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电子书达31亿元,数字报纸达15.9亿元,博客达40亿元,在线音乐达18.2亿元。互联网期刊的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5亿到2012年的10.83亿,整体趋势为稳定增长。电子图书收入规模为31亿,是上一年7亿元的4.43倍,呈快速增长态势。手机出版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80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486.5亿元,同上年相比,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2.用户规模平稳增长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规模达到11.82亿人/家/个。电子书从2006年至2012年的7年间,用户规模相对稳定,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而博客、在线音乐、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在2008年至2010年都有一个高速增长。

        3.网络原创作品显著增加

        互联网期刊产品规模从2009年的9000种,增加至2012年的2.5万中,增长率达177.78%。多媒体互动期刊产品规模从2009年的2万种,降至2012年的0.342万种,降幅为82.9%。电子书产品规模从2009年的60万种,增长也非常明显。

        产业环境问题

        政策为科技与出版融合保驾护航。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指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科技部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原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8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指出我国文化科技发展将以创新引领、促进融合、市场牵引应用驱动为基本原则。

        文化产业总产值占我国GDP比例不断升高。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其GDP占比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强。数字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国GDP增长起到越来越有力的推动作用。

        数字阅读率整体上升,推动全民阅读发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这为数字出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出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并直接推动了阅读方式的改变。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至70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从对电子书报刊的数字化阅读情况的分析来看,2012年我国18至70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7.0%,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7.4%和5.6%。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再创新高,但依然存在一些瓶颈性问题,比如:数字出版产业链循环不畅,产业协同机制有所缺失,数字出版侵权手段日趋复杂,监管难度加大,数字出版盈利水平和品牌建设能力较为弱小,模式单一。

        1.加强产业协作,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

        在完善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主体应该是内容提供者,技术提供商只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单位将所拥有的版权内容提供给技术提供商,同时也就提供了长期积累的品牌、信誉资源、却所得甚少。无论是在传统出版时代还是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的核心价值都在于内容。内容提供方应与技术提供商建立起互惠互赢的数字出版模式,以提高数字出版收入所占比例。同时应以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聚集优质内容资源,创新数字出版机制,走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对产业链的各部分进行整合,加快数字出版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大数字出版科技研发力度,构建各类数字出版平台

        传统出版单位网站若为独资经营,从点击率和下载率获得的收益往往是微不足道,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实行差异化定位,以数据库的形式集成出版,同时利用专业优势组织营销,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我们应加大对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建立数字出版,信息发布并集成各类资源的一站式数字出版平台,提高使用效率,实现数字出版产业升级。

        3.加强市场实践探索,增强盈利能力

        作为新兴业态,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要不断加强市场实践,总结经验,以增强营收能力,以保证自身的发展、壮大。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说,需要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易获得性,要保证大量小众化的产品被用户发现并购买,不仅需要流通渠道足够大,还要在提高用户的需求方面加大力度。满足用户需求方面,最重要的问题集中在用户选择费力程度的解决上,数字出版产品被用户发现并节省读者选择的费力程度已成为数字出版盈利的关键所在。

        4.规范市场环境,加大监管与版权保护力度

        数字出版版权规模大,侵权手段复杂,增长速度快,危害程度深,已经威胁到版权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移动应用软件造成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将应用软件的安全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了净化数字出版的生存发展环境,全社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探讨建立以制度、服务、技术等因素相结合的版权保护体系,消除个人隐私安全隐患,更好地保证产业链中的环节健康、有序地发展,将数字出版产业做强、做大。要加快版权保护技术的研发,要建立数字出版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还要加强移动互联网监管。

        数字出版产业趋势分析

        四核手机问世不久,八核时代立刻来袭。在人们还在疑惑手机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核的时候,硬件踏着比摩尔定律还快的步伐大步向前:更快更高更大更广更多更强主导了数字终端的前进方向。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像素,以及更多的自我成为了不断追求的目标。

        伴随着硬件与移动网络布局的快速发展,出版业智能化、互动性、触摸交互,以及去书本化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成长,将进一步加深受众对媒体的参与,未来我们将看到如下发展重点:

        1.管理机构合并将进一步推动媒介融合

        2.科技与新闻出版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实际表现为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在当今社会,这两个产业是互为表里的超级产业,信息产业所体现的是形式是表,文化产业则是内容,是里。以技术提升文化价值,用文化增加技术内涵,技术与文化融合共进,共生共长,将来未来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3.传统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深化

        传统新闻出版单位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与重要支柱,其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与质量,关系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市场主体构成与规模效益。

        我们认为,大家都要关心包括我们自身传统出版单位,也要面对形势,通过数字出版基础工程建设,打造转型的良好环境;通过项目扶持,增强转型实力;通过新技术研发,推动转型企业的技术应用;通过新产品研制,探索企业发展重心所在;通过对终端与渠道特性的把握,扩大传播领域。

        4.社交化传播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方式

        早期的社交网站,都以交友为主要功能,而从去年开始大热的社会化阅读,则将大众传播的内容嫁接到人际传播的平台上,产生出惊人的传播效力。

        数字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将成为未来数字出版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结合,是在传统的以内容为核心的架构上,增加了关系要素,这种社交加内容传播的方式,一改过去单纯依靠内容为建构主体的平台建构方式,增加了用户主体架构。数字出版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人们静态阅读的需求层面,还满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拓展的需求,满足着信息构建与社群传递的需求,满足着内容欣赏与互动展示的需求。

        5.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将走进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正步入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Y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的数据信息时代。其中结构数据是指来自于企业的ERP、CRM等各类数据库,非结构性数据是指越来越多来自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日志、音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信息。

        据估算,非结构性数据占比会达到整个数据量的75%以上,以往的数据库技术对于这些实时动态的数据进行分析与使用时力有不逮。随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基础的不断提升,海量数据经过精确分析会产生巨大的价值,比如依据客户购买与阅读行为的全数据进行分析,进行精准内容投送、个性化、精确化营销定位,对数字内容进行定位与改进,提升内容价值。

        6.微传播的角色地位越来越高

        微传播,是指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都以“微”为特征,以个人声音为主导,采用为话语表达,传递微内容的新型网络传播方式。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微传播使不同观点在同一时空中发酵、交织,进而聚集弥散在民众中的细微力量,从而获得社会的持续关注力。

        微时代的出现,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激烈变化的结果。微博、微信、QQ等这些微传播渠道在聚合散乱力量、表达碎片的思想方面,正体现出其强大的力量,重用微传播,在未来数字出版领域,乃至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