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03日 星期三

    短篇中特别的那个波拉尼奥

    与畴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03日   11 版)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智利J罗贝托·波拉尼奥著,赵德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45.00元

        图1为:波拉尼奥

        提要:

        读《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的十四个短篇对我来说是个慢热过程。它们的文字魅力如此不动声色,释放出作者旁观这个世界的态度,还有写作在他心中的分量,以及他跟文学圈子那种若即若离爱恨交织的关联,这些夹杂在字里行间的信息量有点大,不过波拉尼奥算客气的,即使是对作家艺术家群体入木三分的调侃揶揄或多或少有些刻薄,也还是相对含蓄迂回。可这恰恰是波拉尼奥最了解的人生,也是他最擅表现的题材。

        “情况是这样的:B和B父去阿卡普尔科度假”,“B爱上了X”,“诗人能忍耐一切”,这分别是《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一书里三个短篇的第一句。对于看惯了《百年孤独》式意味深长拉开架势叙事的拉美小说的读者,同为拉美作家的智利人波拉尼奥在他这本短篇小说集里的开头往往不那么玄虚。当然了,说这是另一种玄虚亦可。这样欲扬先抑的情绪几乎蔓延了他这整本书,乃至他的整个写作生涯。

        对照他的生平与小说可以发现,波拉尼奥的作品和他的生活相当近似——始于简单、直接、随性,骨子里的诗人与革命者气质会在现实面前显出宿命的悲剧色彩。他爱在看似漫不经心东拉西扯中充满文字的控制力,以渐近、加速进而升温将自己对这个世界、对写作与人性的见闻、想象、思绪提炼并编织成个性印记鲜明、情感浓郁的作品。很多时候,他的小说就像是一面镜子,敏感又易碎,既映照现实世界的残酷也能折射出他置身其中又总是游离在边界的拉美文学江湖的虚妄和荒唐。拉美文坛素来不缺大作家、好小说,纵有鲁尔福、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巴尔加斯-略萨等名动世界文坛在先,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的波拉尼奥仍然能凭他作品的水准跻身上述行列而不逊色。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与才情喷涌的文本质感足够令他成为拉美作家中“特别的一个”(历任多家欧洲豪门足球俱乐部的著名葡萄牙教练穆里尼奥曾以此语自诩)。只不过,作品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力,他的声名,都是在他英年早逝后得到更名实相符的体现。

        读《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的十四个短篇对我来说是个慢热过程。它们的文字魅力如此不动声色,释放出作者旁观这个世界的态度,还有写作在他心中的分量,以及他跟文学圈子那种若即若离爱恨交织的关联,这些夹杂在字里行间的信息量有点大,不过波拉尼奥算客气的,即使是对作家艺术家群体入木三分的调侃揶揄或多或少有些刻薄,也还是相对含蓄迂回。可这恰恰是波拉尼奥最了解的人生,也是他最擅表现的题材,不是么?

        首篇《圣西尼》里写到的那个阿根廷作家深谙文学评奖猫腻,常年坚持一稿多投;之后《一件文学奇事》中无名作家B与他借写作含蓄批判的名作家A之间的微妙悬念和因书评而来的“鬼打墙”关系;再到《毛毛虫》,“我”偶遇口衔烟卷头戴礼貌的有风度有故事的“流浪汉”;还有全篇不分段落的《邀舞卡》,只以阿拉伯数字序号标注,读者若不迁就这样的形式,不止无法沿着他的笔触领会妙处,连串起故事顺序都很难……这些篇章,从形式到内容已依稀勾勒出了一部分与我有莫大的时空距离却不自觉地拿现实对号入座的拉美文人众生相,但也只是远远看着那些又风雅又游荡的身影,动动念头而已。从情感上,这样的阅读没那么深入。

        及至《安妮·穆尔的生平》,这本小说集里篇幅最长的一篇(35页),才算带我渐入佳境。这大概是整本书里情节最引人入胜的一篇了,特别是与其余那些篇相比,波拉尼奥大多数时候好像压根没打算用好故事取悦读者。在不做剧透的前提下,我得承认,女主角安妮的人生可谓波澜起伏、异彩纷呈,她经历了不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奇遇,也有凡夫俗子的喜怒哀乐,但她有着与作者波拉尼奥类似的狂浪不羁的充沛元气,以及身在迷乱现世尚能抽离回望的自嘲精神。她的梦想和情感总有不断兑现的幸运,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破灭和失去。这短短篇幅实在难以承载这个人物的所谓生平,可作者硬是拿这篇小说将其装下了。读这个短篇时,我数次想起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另有译作胡诺特·迪亚斯)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虽然安妮比那个多米尼加胖小子奥斯卡活得痛快多了,但《安妮·穆尔的生平》和迪亚斯的作品还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那种绝望得走投无路的幽默反讽,还有埋藏在义无反顾下面的一颗红心。这未必是最典型的波拉尼奥式写作,却是不时出没在他的话语密林、叙事迷宫中极为斑斓、诱人的一面。

        一年多前,《2666》中译本上市前出版方的宣传预热以及之后各路人等挥洒在饭局或微博上的褒奖说辞、溢出拉美文学范畴之外近乎小众文青狂欢的话题性、作者波拉尼奥的传奇人生……这些或多或少都为那本近九百页篇幅、人物众多、线索庞杂、结构交叉的长篇小说能卖到畅销书的销量推波助澜。不过,吸引我读它皆因另一部波拉尼奥长篇小说《荒野侦探》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兴致勃勃读了二百多页之后,我还是荒废了继续在《2666》的纸上世界里漫游。书中的故事好像就此戛然而止,被之后接连不断的其他新书们像灰尘似地罩了一层。这种虎头蛇尾的阅读体验真是糟糕。

        所幸这种遗憾有《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来弥补。与之前被引进到中国的两部长篇相比,波拉尼奥的这本短篇小说集显然要容易走进得多。书中写到的人物,那些诗人、作家、编辑、画家和无所事事满脑子文艺情节浪漫设想的社会边缘人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也可能某个人物的某段悲催遭遇令某个读者略有共鸣,掩卷一笑。“秘史就是咱们永远无法了解的,就是咱们以为天天生活其中,以为一切在掌握之中,以为身边忽略、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傻瓜,一切都很重要啊!问题是咱们没意识到。”书中《牙科医生》里“我”的那位牙医哥们的这段话,相当贴切地道出了波拉尼奥笔下这些日常、琐碎、片段化的叙述,以及因这些叙述而拼图般立体起来的人物们存在的意义。

        对这本短篇集的阅读以意犹未尽告终,也许是时候回过头去重新读完《2666》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