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两周年,我国迎来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之际,一本特殊的专著再度以新的面貌问世。这就是由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简称新版《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于2004年开始撰写,2006年10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领域的奠基之作。2008年,为满足教学需要,该书增补修订为教材形式,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10年第2次印刷。
自2008年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发展迅速。特别是自2010年起,我国《“十二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规划》、《全国“十二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试点建设专项规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十二五”保护规划和资金需求》3个规划工作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有了极大的提高。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颁布实施,这是继《文物保护法》颁布近30年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截止到今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过半数为独立机构,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共87万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认定体系,建立了1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王文章先生近年来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主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全局情况有系统的掌握和理解。他带领课题组专家,敏锐地捕捉非遗保护新阶段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经验、新特点,及时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以这部《概论》为例,自初版以来,追踪实践领域的发展变化,每隔三五年便系统修订一次,这大概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吧。
2013年版《概论》共设十章,第一章导论概述全书的思路,说明当前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原因,明确非遗传承规律的基本原则。第二章辨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第三章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探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介绍国内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沿革。第七章论述了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的分类体系。第八章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第九章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遵循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新版与2008年版的一大区
别,是增补了第十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这一章对国际机构、区域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立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还从我国中央、省、市、县各个层面阐述了非遗立法工作的发展进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条解读了《非遗法》的各项条款,阐明了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新版《概论》中还增加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关内容,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新的保护方法,新版对此进行了理论总结,肯定了生产性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对具体的非遗项目应该采取科学慎重态度,那些没有开发利用价值或暂不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项目,不可草率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措施。新版《概论》对近年来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给予了特别关注,系统梳理了其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创新机制,具体介绍其最新进展。此外,新版《概论》各章还补充了许多生动具体的例证,使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
《概论》一再修订、精益求精,不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及时总结,同时也不断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化建设。当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目前整体上仍处于探索的阶段,正如主编王文章先生在《概论》序言所说:“这样系统的概论性著作的问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乃至文化遗产学这样一些应时而兴、急切需要、很有前途的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尽管这种尝试和探索没有止境,但迈出第一步,总是重要的。”我们相信,随着新版《概论》的问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