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瑰与石头》,艾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定价:33.00元
这是一部优雅的思想散文,如诗的韵味怡情养性,如歌的旋律沁心提神,如画的色块让人眼前敞亮。艾云以琢玉雕珠般的独具匠心和穿透时空的感悟慧根写出了一群非常知识分子的生命奇观、精神贡献以及独特际遇,如星辰闪烁般照澈人类的夜空,使得今天的旭日东升或细雨绵绵因为有了这些星斗的存在,总能鼓起生命的征帆,毫不犹豫地驶向精神的彼岸,以至使人们的日常也变得高古而浪漫起来,这正是《玖瑰与石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质性奉献。
全书收入了作者自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在《钟山》杂志以“事物本身”为题开设专栏的部分文章,逐一介绍了里尔克、罗丹、加缪、伍尔芙、斯达尔夫人、贡斯当、罗莎.卢森堡等等思想与艺术先驱者的人类担当,通过哲学、伦理以及人本意义的演绎、分析、评价,使他们活生生地从西方走进中国,走进读者的内心,从而唤醒我们日渐麻木的精神世界,激活我们日渐疏远了的哲学人生。
这的确是一个创造式文本,艾云从下手开始就注意从灵魂深处切入这群不凡哲人的生命,以事实本身构建他们的各自骨架,以精神特质注入他们的形格肌理,以独异其殊的经历深化其思维轨迹。思想者艾云引领这个灵魂团队呼吸着时下气息,浩然行进于现在的生活气场,登坛亮相,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艺术高度的圆融与标新。
在书中,里尔克与罗丹被物化象征成了玫瑰与石头,前者是“歌唱爱情的女神的祭司”,后者是“穿越地狱之门的引领者”;后者把自己的灵魂注入石头然后造就出了一个雕塑王国,前者以《论罗丹》成就了王国缔造者的历史丰碑;他们彼此的赋予成全了两颗粲然巨星,光天化日,却又亲近得可以如围炉取暖般接受他们的感化。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圣高人,更不是至高无尚的殿堂偶像,他们与众生一样有“原罪”,有“背叛”,有人本体不可避免的形而下以及不可思议的异类行径,却很难界定其对或错的一清二楚,比方说罗丹与卡蜜尔,谁是谁的背叛?谁在误解谁?谁在肉身的献支中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很多的反思要进入事物本身才有个了断,但很多时我们只局限于围观,未能像艾云那样先物化了自己,然后才进入现场虚拟出当时的镜像,在重构中实现本有,在外在纷繁的观照中发现个中的面目真相,因而使得问题的针对性如冰山裸露,让我们能感知到活着的最可容忍和创造的无所不能。
我思我成,我流我在,思想的哲人活在昨夜的星辰之下,却烛照着今日世风的光怪陆离,并使意识的多元化能够挣脱尽可能多的疑团,从而使事实本身在戳穿了裹体之后呈现出破解的内核。于是,我们终于发见了思想的成就千差万异,艺术的功果殊途同归,人性的光辉多棱折射,而哲学,正是这思与行的最后所有,它不仅属于黄卷青灯,皓首穷经,也不仅属于孤身上路,苦行参修,道德层面的意识存在对于西方哲学并没有正比或反比的公式,反观无所不在的东方伪道德,其实早已可疑得很。
艾云把这些北斗星辰召唤过来正是为了让形形式式的意识困惑有一个自我审视的坐标。天才很个别,境界却相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一点也没有错,何况他们是星际中的翘楚呢?有了加缪的“荒诞哲学”,我们对荒唐的世事才会有另一种积极解读;有了关于罪与恶的剖析,我们才有了对罪过的内心忏悔;有了伍尔芙这位“智慧的童贞女”,我们才会真正明白天才与疯子的一线之遥;有了罗莎.卢森堡,我们才会更加珍惜革命先驱的情操与理想…..我怎可以在一篇短文说清楚一部思想合成的立面性揭示呢,有些事总该属于秘而不宣,你只能在文本的内在找到艾云的思想秘密。有一点却非说不可的是,事物发展的联系观念是认识论的一大发明,它促使事物的辨证法则成为人们探索真理的法宝,也由此使得“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智者应运而生。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皇权社会,这的确是“牧羊政治”的思想基础。可事物本身的真相呢?我们应当如何通过其本来面目认知真相本身的存在呢?包装和炒作是进入市场的基本工序,随之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也往往在这种外在形态的包裹下堕入了云里雾里,然后被掩埋在五花八门的喋喋不休之中,这时候,真相只能被弃置一旁。清醒的艾云显然对这一切洞若秋水,于是,便从“事物本身”开始了她的系列性研究,带着问题上路,便有了这一批思想成果,艾云的所有星辰都是为了烛照今日的风气,由此引领思想的大解放走向进一步的纵深与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