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商业社会、诗歌与人文教育

    张 剑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19日   19 版)

        王佐良先生是中国英语界的大家,在英美文学方面有许多著述,获得了全国英语界的崇敬和喜爱。金立群先生是我国国际金融领域的大家,担任过财政部副部长、世界银行中国副执行董事、亚洲银行副行长等重要职务。金立群先生是王佐良先生的高足,1979年开始随王佐良和许国璋先生学习英国文学,在从事金融和财政工作的岁月中也没有放弃过文学。在王公去世16年后,金立群先生推出了王公曾经编著的《英国诗歌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年2012出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对其进行了详细注释和修订。一方面这是对王公的学养的继承,另一方面这也是他自己始终坚持人文素养的结果。人们不禁要问,诗歌对于一个金融行业的人士有用吗?为什么金立群先生身处商场,仍然不愿舍弃文学?难道文学是他的什么秘密武器?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这个社会,诗歌还是小众文化,似乎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关系。有人在21世纪开始的几年里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经常读诗的人大约只有4%。超过半数的人从来不接触诗歌或者根本不感兴趣。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人可能都知道,诗歌曾经是一个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80年代曾经被称为诗歌史上“无法抗拒的年代”,全国共有60万诗人,2000多家诗社,打印诗刊70多种。但是那种繁荣景象现在已经没有了,也许诗歌回归了一种常态,一种只有少数人热衷的文化。这并不是因为诗歌变成了“象牙之塔”,正好相反,我觉得诗歌正在竭力地与社会接轨,竭力参与生活,参与历史进程。只不过诗歌对生活的思考更加细腻、更加深邃,需要人们仔细咀嚼、仔细研读。

        诗歌是需要欣赏、需要咀嚼的艺术,是一种需要耐心的文化产品。对于那些有耐心咀嚼和研读它的人们,它会给予丰厚的回报。我们这个社会常常以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但是我们也常常听说金钱买不到幸福。人们保证了温饱,进入了小康,买车又买房,做美容做按摩,买名牌买时装,这就是幸福了?很有可能的是,这些都有了,你仍然感觉到还差一点什么。而差的那一点可能就是“诗意”、物质享受之外的一点东西。

        “生活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人生就是过山车,从上往下飞奔,很快就到了尽头。而生活就是这短暂过程中的那么一点点体验。这话说的很好、很精辟。如果我们成天为了追求财富而忙碌,没有时间体验人生真正的美好,就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那才是一大遗憾。要问美好生活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对生活的那么“一点点美好的体验”。按照这个思路,如果要寻求美好生活,就必须逃离北上广,逃离大城市,这里空气污染、压力山大,哪有“美好的体验”?把房子卖了,搬到丽江去居住,那才是“生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太多的牵挂。人需要精神层面的追求,《英国诗歌选集》收录了克里斯托弗·马洛的一首诗,叫《牧羊人恋歌》,这首诗是一首求爱诗。牧羊人说,来吧,做我的爱人,我们将把一切快乐拥有。牧羊人给这位姑娘开一个长长的清单:包括花冠、裙子、腰带、琥珀、玫瑰花床等等。他说,“假如这些快乐打动了你,来吧,同我一起居住,做我的爱人”。后来又有一个诗人叫沃尔特·罗利,写了一首诗叫《美女答牧羊人》,在诗中美女说,“你的长袍、鞋子和玫瑰花床,你那绣花的裙子和花冠,很快会破旧、凋谢、被遗忘。你那用麦秆和藤芽编成的腰带,什么珊瑚扣、琥珀钉,全是瞎安排,打不动我的心”。应该说,莎士比亚比马洛更加聪明,他求爱的理由不是提供物质享受。他说“你将在这首不朽的诗篇中永葆盛时”,“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显然,莎士比亚用以打动对象的是永恒或永生,旨在满足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对比两首诗,大家可以看到,对于美好生活,物质保障很重要,但是精神追求更重要。

        让我们来看看金立群先生对诗歌的认识吧。英国浪漫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著名诗篇《丁登寺》中将心灵的成长历程和他与大自然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官快乐、痛苦和反思。他认为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的三个阶段大致与此类似:反映了我们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和逐渐成熟。另外,他认为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的诗篇《马匹》的最精彩之处是视角转换:在诗歌中,马匹没有动,完全静止,而诗人的视角在动,从山顶逐渐下降,直到来到马匹面前。他认为视角转换是创新思维的关键要素: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类似,“日心说”将视角从地球转到了太阳,《纯粹理性批判》将视角从物自体转到了认识物自体的心灵。金立群先生认为,不是诗歌对我们没有实际用处,而是看我们是否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些用处。

        有人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缺乏诗性的世界,但是好在我们还有人在坚守,还有人在以书籍的方式提醒我们有比物质享受更加高尚、更加珍贵的东西。没有诗意的生活将是枯燥的生活,没有诗歌的生活也可能是枯燥的生活。诗歌就像沙漠中的绿洲,给我们的灵魂提供滋养。当我们的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消磨殆尽时,当我们的感受力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迟钝时,一本《英国诗歌选集》也许能够拯救我们。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点慰藉,带来一点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诗歌也许不能为我们创造工作和饭碗,但是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修养和气质,给我们的话语带来美感和感人的力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