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国学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典读书班纪实

    董晓彤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5月22日   15 版)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论语·述而》中的此句话,它形象地诠释了人民大学国学院所致力于培养的优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学教育,培育新型国学人才,以“大国学”、“新国学”的理念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中华文化自信心。为此,学院不仅在学科定位、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各方面推动国学教育,还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院教师开办经典读书班,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国学人才培养道路,进一步培育贯通文、史、哲(经学、子学)、国学基础以及西域研究的新型国学人才。

        读书班的设立:中西结合 古今融汇 打破学科壁垒

        北宋欧阳修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融汇中西古今,国学院经典读书班自2007年开始,陆续开办。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探索出一条培养新型国学人才的道路。

        中国的传统学术讲求贯通、融通,其精髓博大精深,然而文史哲的西方学科框架,很难将中国的传统学术完全涵盖进去,削足适履之弊早已屡见不鲜。受制于现代学科设置体系,当前的国学课堂教学很难真正做到对于文史哲的完全融会贯通。尽管人民大学国学院在学科设置上以研读经典为核心,并努力做到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补充融合,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却很难完成深入研读经典的课程目标。

        面对学科设置和课时限制的壁垒,国学院教师汲取西方先进经验,回溯中国古代书院模式,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出经典读书班的教学方式,为国学教育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教授在谈及读书班的设立原因时说,“在西方,学术研究领域的习明纳尔(seminar一词的音译)非常流行,这种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一种教学和研究的制度。在教授指导下,由高年级学生和优秀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定期集中在一起,共同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这种形式对于我们当下的国学经典研读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而在中国古代,以自学、教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传统书院模式,更是研习古代经典的一种良好方式。”

        “人大国学院一直坚持‘大国学’、‘新国学’的理念,强调国学教育与文史哲的融会贯通,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去研读经典。为此,学院鼓励教师在中西结合,古今融汇的基础上,开办经典读书班。”黄朴民院长表示。

        国学院经学与子学研究室陈壁生老师谈及自己在2007年选择开办读书班的原因时表示,“一方面,大学体制在经典教育上存在着缺失,任何一部经典的教学都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读,读书班的开办恰好弥补了现代大学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忽视元典阅读,而元典阅读是国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班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敦促学生阅读的作用。”

        国学院开办经典读书班还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国学院设有国文教研室(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国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所)、经学与子学教研室(经学研究中心)、国学基础教研室、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具备多学科的教师资源,可以通过多学科的角度阅读元典,夯实其文史哲诸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新型国学人才。  

        读书班的形式:立足文献 细读精思 营造互动氛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国学作为一门扎根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综合之学,更需要循序渐进,熟读静思的读书方法。读书班的开办便是以精读古代经典文献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国学院经学方向教师陈壁生是国学院最早开办读书班的教师之一,2007年,他首先开办了《论语》读书班,并延续至今,期间还陆续开办过《诗经》读书班和《左传》读书班。

        谈起自己开办的读书班,陈壁生老师认为,其读书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注疏。“现代文史哲学科在阅读经典时,缺乏对于注疏的阅读,而注疏是经学研究的重点,没有注疏就没有经学。《论语》读书班就是以《论语》的四家注本为基础,由不同学生分别负责其中一个注本,在每次读书会上,学生对照注本逐一解读,并相互讨论。”陈壁生老师介绍道。

        国学院历史方向教师孟宪实开办的唐代基本史料编年考证读书班从2007年5月开始,已经坚持了6年多的时间。孟宪实老师介绍说,史料是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史料编年不仅能够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历史研究的基础,增强其对于唐代史料的熟悉程度,发现史料中存在的问题等等,而且由于在唐代历史研究领域,缺乏史料资料编年的汇总考证,此项工作对于整个学术界也是有着重要意义。参加其读书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为孟老师的学生,从本科到博士,都参与到史料的编年考证中去,为其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学院思想史方向教师梁涛于2012年开办了《荀子》读书班,一周一次,每次大约3个小时的时间。参加者既有国学院学生,又有人大其他学院如哲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的学生也会参加。

        梁涛老师介绍说“我们的读书班主要以开放式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以《荀子》的各家注本为基础,依照每周读书任务,仔细阅读文献。由字句上升到义理,这样音韵训诂、考据义理才能都照顾到。”

        梁涛老师表示,其读书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细读,每个字包括虚词都要落到实处,切忌“好读书不求甚解”。梁涛老师还担任国学院《孟子》课程的授课教师,谈及课堂教学与读书班的不同之处,梁涛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课时限制,只能对于经典进行快速的浏览,而读书班强调的是精细研读,他曾经也尝试过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国学院史学方向教师张耐冬,为学习魏晋南北朝史的学生开设了一个专业性读书班——“魏晋南北朝基本史料”读书班,此读书班每两周组织一次,目前有11名高年级本科生与硕士生参加。

        张耐冬老师对这个读书班有着明确的定位,“先以研究者集中使用的基本文献作为阅读内容,在阅读史料的同时,介绍每一条史料的相关研究成果与代表性观点,同时向学生讲授如何阅读史料并从中提取可供研究的信息,分析前人使用该史料进行研究时的方法与得失,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史料、辨正史料与综合运用史料撰写论文的能力。”

        谈到近一年以来读书班的情况,张耐冬老师认为“细读才能深思,温故而后知新”。他谈到:“我们采取的是‘慢热’的形式,以读书为主。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注重贯通,强调经、史、子、集几大部类下相关学问的互相作用,对本科生而言尤其如此,所以一开始就进入专业研究未免操之过急,而从读书入手,了解史料的特征,反复对史料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揣摩,再对相关的成果进行学习、反思,对学生而言才能真正进入专业学习状态。”

        由国学院国学基础教研室发起和组织的《春秋左传注疏》点读班是众多读书班中别具特色的一个。该班以未经标点的《春秋左传注疏》(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为点读对象,以文字训诂、疏通文意为主,旨在提高本科生直接阅读原汁原味古文献的能力,夯实其文史哲诸方面的基础知识。

        《春秋左传注疏》读书班有6位教师参加,包括国学基础教研室的教师陈伟文、李建强、华建光,国史教研室的教师张耐冬、张明东,以及经学子学教研室的刁小龙。6位老师分别从自己研究领域对于文献进行解释,涵盖文字、训诂、音韵、版本、历史、考古等多方面内容。读书班坚持每两周一次,每次三小时。参加的学生大致稳定在15人左右,大部分来自国学院2011级本科班,个别来自2008级、2009级、2012级本科班。

        国学基础研究室李建强老师向记者介绍了读书班的基本情况,“每次读书班之前,学生都预先完成逐字点读任务,并尽量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尝试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文史哲各个方面的疑难问题。点读班上,则每一小段文献由一位学生领读,读完后由领读者或其他学生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提示问题、参与讨论,从各自的专业方向答难释疑。”

        国学基础教研室教师华建光表示,《春秋左传注疏》点读班激发了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研读热情,初步提高了学生阅读古注疏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此外,由于参加点读班的老师们来自文史哲的各个方向,所以可以对同一部文献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无形之中做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贯通。  

        读书班的成效:夯实基础 融会贯通 拓宽治学门径

        谈到一年以来《荀子》读书班的成果,梁涛老师认为:“经典读书班真正做到了贯通文字、考据、义理,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的训练。《荀子》读书班通过文本阅读,已经撰写了二十余条荀子札记,解决了《荀子》文本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由华建光等老师组织的《春秋左传注疏》点读班,一年下来已点读至隐公四年,并且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阮元校勘记未校出的版本异文二十余处,北大标点简体版《春秋左传注疏》的标点错误五十余处。

        参加过“魏晋南北朝基本史料”读书班的蒲宣伊同学在2012年代表人大国学院参加了在武汉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国学院本科生学术论坛。谈到读书班对她的影响,蒲宣伊认为“主要是在课程之外,对专业所涉及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细致和深入的讲解,一个人读书是寂寞的,多人读书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大家互相讨论,激发灵感,也能找到做论文的兴趣方向。”

        国学院史学方向研究生一年级学生陆明波,从本科开始便参加过学院多个读书班,包括《论语》读书班,《左传》读书班,“魏晋南北朝基本史料”读书班等。作为一名在国学院已经学习、生活了5年的学生,陆明波对于读书班的开办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以华建光老师组织的《左传》读书班为例,他认为,此读书班汇集了学院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从文字、音韵、文本、历史、考古等各个方面对于经典进行解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读书班对于培养贯通文史哲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陆明波同学非常认可读书班的读书方式,他说,“国学院开设课程非常广博,有限的课时难以做到深入研究,读书班恰好弥补了这个不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参加读书班的众多学生纷纷表示,通过读书班,他们更好地学会了读书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参加过《荀子》读书班的思想史方向研一学生鲁雯雪表示,读书班教会了她很多读书方法,例如如何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等,这对于其学术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2009级学生吴天宇,从大一就参加了陈壁生老师的《论语》读书班,说起参加读书班的感受,吴天宇表示,读书班教会了他读书的方法,也使得他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学生的基本功素养是有着重要益处,“国学院学生最大的优势之一便是能够直面原材料,读书班直接阅读元典,并结合不同注本,对于我们培养阅读元典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国学院史学方向研二学生李淑,从本科开始便参加了孟宪实老师的唐代基本史料编年考证读书班,她表示,在读书班学习的这些年中,增强了其对史料的熟悉程度,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国学院史学方向研一学生杜文心,参加了张耐冬老师的“魏晋南北朝基本史料”读书班,谈及在此读书班的收获,杜文心认为,“史料中蕴含的信息十分丰富,读书班对逐条史料进行分析,不仅从其本身的信息进行挖掘,并从史料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史等多方面启发学生史学研究的方法,在专业范围内,更加系统化深入化,有助于学生更快找到治学门径。”

        而刚刚由国学院历史方向教师张明东开办的金文研修班,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此研修班将与其他读书班相互补充配合,增强学生考古学、古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和基础。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国学院学生通过参加读书班,对于经典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国学院的学生来说,读书班的氛围更加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也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打下国学入门的基础;而对于进阶阶段的学生来说,读书班的细致阅读,也有助于其尽快找到自身的治学门径,加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学院教师开办读书班的带动下,国学院学生开始尝试由学生自己定期举办读书班,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由2011级马子木同学组织的国学院本科学生参与的《史记》读书班,便是全部由学生组成的读书班。其借鉴教师读书班的方式,以学生主讲、相互讨论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们都来自国学院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于《史记》的文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对于学生读书思考大有裨益。

        国学院读书班的开办,是国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又一项创新。“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经典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持久而艰深的努力。国学院正是通过读书班的形式,将经典阅读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通过持久而精细的阅读,直面文献自身,夯实基础,融会贯通,以此探索一条新型人才培养道路,以期培养能够贯通经史子集等几大部类及相关学问的新型国学人才,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