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学术书架

    从“杂多”中把握真实思想

    徐 萍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5月01日   10 版)
    《“性空”至“妙有”:魏晋般若学的流变与转向》,府建明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48.00元

        如何寻找真实的历史?一些学者认为,真实的史料是探寻真实历史的前题,只要有足够的真实史料,就能描述完整的历史实态。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史料的真实也未必能保证历史的真实,诚如美国历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所说,“历史”本身就具有“事件的”、“经历的”和“神话的”三种样态,不同的主体会构建出不同的“历史”,而影响后世最大的往往并不是最真实的“历史”阐释。

        柯文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深刻的,对于政治史是如此,对于思想史更是如此。因为思想(特别是信仰)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足够自由的解读空间。然而惟其自由,如果研究者不能恪守应有的原则,也许其解释就离原初的思想更远,这就如传统所谓“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这一点,自有思想史写作以来,似乎从未很好地解决过。这样说,并不是思想史的写作已毫无标准,而是说对思想史的研究应该有更为慎重的态度。近读府建明博士的《“性空”至“妙有”》一书,其最强烈的共鸣首先在此。

        《“性空”至“妙有”》的副题是“魏晋般若学的流变与转向”,顾名思义,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特定的和明确的,就是魏晋时期汉地般若“空学”如何向“佛性有”思潮转变的过程。应该说,选择这样一个课题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魏晋佛学是中国佛学的源头,般若学是当时影响教内外的巨大思潮,所以无论是中国佛学史还是中国思想史,抑或是中国文学史等著作,都将其列为重点研究对象,更有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对其详加披辨,业已成为学界的名著。因此之故,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段佛学史研究已无创新可言,也有部分学者或有想法但视为畏途。然而诚如府建明在该著绪论中所指出的:过往的研究要么只是条分缕析地梳理般若学的各种派别,要么把“空”、“有”两派截为两段分别阐释,这些研究都忽视了一个主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此宏大的般若学思潮是如何戛然而止,并最终被“佛性有”思潮取代的,而后者又恰恰是后来中国佛学的主流思潮。府著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力图弄清这个中国佛学史上的巨大“断层”。

        如果说选取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价值体现,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秉持什么样的学术态度,是实现该项研究价值的关键。话题再回到思想史的写作上,在府著中,作者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思想史(包括佛学史)既称之为“史”,首先它是历史的一部分,复原思想史的真实情况,是学者的基本任务;虽然思想史与政治史相比有其特殊性,但以“他者”立场对思想历程进行“客观”分析是学术的根本态度,思想家可以任意采撷思想浪花以为自己所用,而在学者那是一种僭越。正是基于这一点,府著从基础文本出发,对相关代表人物的思想做了力求客观的解读,其中最突出的是正视发生在同一学派或同一人物身上的思想矛盾,而这种矛盾往往是大多数思想史家(特别是宗教学者)不愿意承认的,然而事实上它们不仅存在着,而且这种矛盾本身呈现了般若学在中国流变的复杂形态,并是催生般若学转向的内在动因。譬如就僧肇思想而言,作者认为,无论从《肇论》四篇的创作时序上看,还是就文本本身来看,都不存在僧肇有意识构建佛学体系的情况;作为僧肇的代表作,《物不迁论》恰恰是浸润了强烈的小乘有部思想,而《不真空论》虽然是准确诠释中观般若学的巅峰之作,但它也是中国化的语境,故而恰当地说应是中国般若学的著作,《般若无知论》也是如此;至于《涅槃无名论》,其情况就更为复杂。作者认为,僧肇的这些思想矛盾,在其同门(罗什僧团)的其他人物(譬如僧叡、道生)身上,同样存在着,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而在南方僧团领袖慧远身上,其矛盾性与杂多性体现得更为充分,慧远与罗什的通好并不能掩盖两者之间佛学主张的不同,事实上,慧远对中观学若即若离的心态,强烈预示着中观学向佛性论的必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中华传统文化生态孕育下的思想之果。它给人的启示是,与其说是“佛教征服了中国”,还不如说是“中国征服了佛教”。

        作为一部佛学专题史的学术著作,《“性空”至“妙有”》一书并不是轻易能够读懂的,它需要足够的佛学知识才能细细品出其中的深意。但这部著作采用的方法以及所抱的学术态度,值得相关学者重视,也对爱好思想史与佛学史的一般读者有启发意义。在目前大多数的思想史或佛学史著作中,寻找“体系”完备已成一种通病,似乎不这样就写不好思想史或佛学史,而一般读者也已经习惯于那种“自圆其说”的著作。府著偏离了这个倾向,实则也是强调了一个常识:我们个体的思想常常无法一以贯之,精心构建的学派也常常纷乱杂多,而这恰恰是真实的精神世界,也是精彩的思想世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