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英国诗选再出发,20年辛苦不寻常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5月01日   11 版)
    《英国诗歌选集》(上下),王佐良选编,金立群注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98.00元

        一部《英国诗歌选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不仅来自它的重量,也来自它深蕴的内涵与文化。这本由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先生选编的《英国诗歌选集》共选诗人64位,诗篇344首,包括了古英语、中古英语和近代英语三个时期的重要流派、作家、作品,是当前中国英诗选编深具代表性的著作。书中除诗歌之外,每一位诗人的作品还包括另外三个部分:作者与作品简介、题解和注释。为这本书做注释的,是师承王佐良先生的金立群。

        二十年前,王佐良先生计划编纂一部译文本英国诗歌选,于是遍选英诗,邀请很多译者共同翻译成中文,并请他们撰写了作者与作品简介。该书的英文版《英国诗选》借用了译者所写的作者与作品简介。之后的二十年中,金立群阅读、收集了大量资料,不断打磨这部作品,成为了现在的《英国诗歌选集》。金立群说,王老师让我注释这部书,主要是为了给英文专业的学生提供方便。它汇集了从中古英文到现代英文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英国诗歌的全貌。这就是《英国诗歌选集》的由来。

        作为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金立群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官员和银行家,我们很难想象他在工作之余还有时间和精力精研英诗。面对笔者的疑问,他说,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人为官从政的同时又是学问大家,比如近代的章炳麟、梁启超,一生都在革命,却又著作等身。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人们往往把搞政治与做学问两件事对立起来,其实并不恰当。一个好的官员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读书和思考,而把具体的事情交由别人去做。当年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洋洋大观,一般人要通读都得花费不小的时间和力气,何况他还要在“革命”之余一字一字写出来。“如今我不过是注释一本《英国诗歌选集》,实在不算什么。”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门被强行打开。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很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被介绍进来。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期间,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大。郭沫若翻译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如《西风颂》,鼓舞了一代青年人奋起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很多英国诗歌也为中国读者所喜爱,比如拜伦《哀希腊》,鼓励希腊人民起来抗击土耳其的侵略,这样的诗歌广为流传。另外,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失乐园》,都在中国掀起过阅读热潮。当时懂英文的人并不多,多数读者不是阅读原文,所以中国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翻译作品。如今可读的书很多,时代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作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我们需要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需要认识和了解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

        金立群认为,学习外语达到一定的水平会遇到瓶颈。大学生阅读英文差不多都能读懂;可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往往会有困难。他说:“要想真正提高语言能力,必须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如今会说英文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我们国家依然缺少外语的人才。‘会说’并不等于‘能用’。阅读中文版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帮助不大,翻译的过程中很多语言和文化的意蕴都会流失。我之所以注释《英国诗歌选集》,就是为了让读者领略原著的魅力。只要是想学英文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王佐良先生曾对弟子一再强调:“中国人研究西方的文学要有中国的视角。”金立群解释说,很多作品的定论、评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不一定绝对正确。“一部文学作品不可能只有一种解释。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被划归为喜剧,但是从一个被压迫的犹太人角度来看,难道不是个悲剧吗?再如《暴风雨》,不带偏见地看,很容易看出来讲的是殖民者对土著人的奴役。这种写作心态就是丑化异教徒。”在《英国诗歌选集》中,有一首诗是王佐良先生选的,罗伯特·格瑞夫斯的《波斯人的版本》。这首诗讲的是波斯人在与希腊的战争中失败的历史。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凡是历史上一切与欧洲有瓜葛的事件无不以欧洲的立场和角度来记载和诠释。《波斯人的版本》却是以东方人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王佐良先生选取这首很少被其他英诗集收入的诗歌,深意就在于此。一个独立的读者不能跟着别人去赞美一些不该赞美的事物,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跳出文学批评的角度,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西方看来已有定论的观点,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可能会发现有另外的解释。金立群说:“王老师跟我们讲,你们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不可以不加思考即全盘接受。”

        作为一个注释者,金立群十分注意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对现代英诗的注释如果各家存在抵牾,宁可不注也不要误导读者。金立群认为英诗注解的争议和中国古籍注解的争议不同。对古籍的争议经过了长久的淘汰和提炼,所以可以多家注解皆收录;而对某些英诗的解释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讨论很不成熟,若不慎重注释,很容易误导别人。任何一首诗,金立群都要读十遍以上才敢落笔。他说,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注释充分,又要给读者留下自我想象和发挥情感思想的余地。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每个人都从中读出不同的东西。也许正是因循这一原则,才使《英国诗歌选集》历经二十年的畅销,今日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报记者  郭  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