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自1919年2月出版以来,以其“截断众流”的理论创见与学术魄力,广受好评。由于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首部著作,该书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然而,这部中国学术史上的开山之作,事实只是“上古”时代哲学史,“中古”及近世哲学史并未囊括其中,直到如今仍未见踪影。但据现存的胡适日记和手稿等资料,胡适曾在北大续写过“卷中”,且讲授过中古哲学史,并形成过一个北大内部发行的“讲义本”。
赴台前,胡适的手稿及藏书遗留在内地。1949年之后,批判胡适风潮持续数年,又因相继而来的种种运动冲击,散失不少。这样一部近百年之前的“讲义本”是否还存于世间,不但是学术界的疑问,更是后世读者挥之不去的疑惑。楼宇烈就认为,这一册“讲义本”“今已不可得”。
经多方寻找,或冥冥中意,胡适逝世五十周年之际,该讲义终被有心人在日本觅得,百年后重归故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该讲义的重现,不但对近代学术史研究意义重大,更为胡适研究及新文化研究注入新活力,也为汉代以来的中古思想及哲学史研究开启了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