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旧日的学生冯立三送我一本《营陵古今诗词选》,该书由昌乐县历史文化研究会、营陵诗词学会合编。昌乐县怎么啦,营陵又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出这本诗词选,我全不清楚。
幸而书前有冯立三绍介本书的长序。立三是昌乐人,擅长评论兼及诗词。他的文章具有汪洋恣肆,眼界开阔,博闻强记,议论风生的特色,由他来介绍自己的家乡,自然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从他的序里,我知道了昌乐原来是山东的一个小县,但县城虽小,历史文化却久远、厚重;我知道了商、周时期太公姜尚即曾建齐都于营丘,今昌乐县营丘镇,齐文化由此发祥;我知道了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亦即“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曾任北海相,而北海郡治故址亦在昌乐县营丘镇;我知道了同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为北海剧县人,县城故址即在今昌乐县城附近,徐干墓尚存;我知道了时至清代,有阎氏家族五世间出七进士,出书立说数百卷,阎循观一人即有著作十卷收入《四库全书》……
关于《营陵古今诗词选》的编选,有《后记》说明,全书共收录古今120余位诗人的诗词近800首(阕),分作四编,一曰“营陵古韵”,二曰“昌乐新篇”,三曰“会员吟坛”,四曰“采风”。这古今120余位诗词作者都是什么人呢?我阅读一过,发现既有昌乐的历史先贤,也有营陵的乡土草根,还有来自外地的移民,以至行色匆匆的过客,在他们的诗词里大多可以看到: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贤的缅怀,对道德的弘扬,对文化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
昌乐、营陵的自然景点,所在多有,成为本书诗词记述描绘的重要部分,如城之东的首阳山及夷齐庙亦称昭贤祠、二贤祠、清圣祠,如孤山夷齐太公祠,如徐干墓,如老县城东部“长乐”门上的文昌阁,如相传嫦娥由此登月处的仙月湖……不胜枚举。
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些不同情况的外来户,他们似乎更对昌乐、营陵情有独钟。元代的戴良,曾流寓昌乐,就写有《过营丘》《过营陵》《寓昌乐》《至昌乐》《次昌乐》等诗。先后写有《昌乐八景》诗的是明初湖南人于子仁和清初河南人贺基昌。近人徐竟成、范永来作《昌乐新八景》,仍不忘提及于子仁之《昌乐八景》,史鉴诗教,道德文章,绵延不绝。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教授在所著《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曾说:
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兴衰,时时在转动,比较最能稳定的,应该首推山东省。若把代表中国正确文化精神的,譬如西方的希腊,则在中国首先应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他们最强韧、最活跃;大圣人、大文学家、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各种伟大典型的人物都有。既能平均发展,还能长时期维持不坠。
他还曾经对人说过:“中华文化的历史精神,就是道德精神,而山东人可说是中国德德精神的代表。”他又说:“……我研究历史,发现山东人做宰相的时期,多为太平盛世。”
这些话转引自台湾出版、朱西宁主编的《山东人在台湾——文学篇》。钱穆教授对山东和山东人评价如此之高,当是言之有据,我以为《营陵古今诗词选》应是一个证明。
成功的奋斗,多是有目标、有方法的奋斗。有传统做支持的奋斗,易于事半功倍。昌乐人或有诗词大县之梦,而从自觉继承传统诗词的光辉榜样起步,是个正确的选择。虽然艰难,可去粗鄙。虽无侥幸,却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