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国家图书馆发布第八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第八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简介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4月24日   21 版)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种种现象令有识之士忧虑。原因是什么?出路在哪里?

        众所周知,吴敬琏先生是一位具有鲜明改革立场和清晰改革思路的经济学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经常听到他清醒的声音。现在,在改革进程面临中断危险的关键时刻,他与另一位经济学家马国川用理性对话的形式撰写了这部警世之作,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深思。

        有一种观点把当今中国社会种种负面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作者指出,事实恰恰相反,原因正在于市场经济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本书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当今据称已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体制,而且政府的统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隐藏着改革停滞乃至倒退的危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能不相信作者的这一警告: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命运攸关。如果听任改革停滞和倒退,中国社会就会陷入新的混乱和溃散。唯一的出路是重启改革议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周国平)

    挥不去的忧思  ——《资中筠自选集》

        资中筠先生是一位年过八旬的女学者,资深的美国研究专家,这些当然都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然而,在阅读这几本装帧雅致的自选集时,我倒常淡忘作者的年龄、性别和专业,而被一种盘桓在字里行间的东西所吸引和感染,借用作者的说法,就是“挥不去的忧思”。

        我很喜欢这套书中怀人记事的文字。作者因工作之故,得以接触一些海内外的重要人物,虽无太多的“揭秘”,但一鳞片爪之间,亦颇有趣味神采,或可补正史之遗。寄寓作者最多情感的几篇文字,笔调就没有这么轻松了,看似平和却深藏哀痛,读之令人动容。她和宗璞两位才女在清华园相知相得,惺惺相惜,工作又碰巧分在同一个单位,即便调离后还会相约畅游。然而这些生活中的风雅,却不可避免地被政治运动打碎。

        作者“自序”里说,集中所收文章多系退休后“有所思而流诸笔端”的自由写作。好容易摆脱了功利写作,大可写点闲情趣事,孰料她却很难消受这种“轻写作”之福,起初还有一些闲情之作,然而越写越沉重,很多篇什都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言”。一般国人,年齿愈长,阅世愈深,往往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而这位老人却正相反,“在知天命之年逐渐苏醒”之后,对世间不平和丑陋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特别是近几年的文章,对时弊关切之深,思想锋芒之锐,让人很难想象竟出自一位耄耋老人的手笔。

        很显然,她思想的底色里,有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品格,更有中国传统里感时忧世的士人风骨,非如此写不出这般大智大勇的文字。(罗  钢)

    洋朋友的眼睛看中国 ——《论中国》

        在此届评选中,我为《论中国》投了一票;在诸多社科类翻译书籍中,我将《论中国》列为必选之一。

        我觉得,历经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分明又面临更深层的“改革手术”。这是迫在眉睫之事,不进行则会新老问题堆压,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同时又是极复杂之事,莽撞不得。全世界都在观望“十八大”以后的中国何去何从,国民亦期待良多。

        在这样的时候,一位美国的政治智者以《论中国》一书公开发表其对中国的感言,值得一切关心和经常思考国家前途的中国人读一读。

        基辛格是一位在中国一向受到“高规格礼遇”的美国人。众所周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不止一次地接见过他,而且每一次都的确是“亲切接见”。他任国务卿时如此,其卸任后依然如此。后来,他被视为中国的“老朋友”,他本人也十分重视并珍惜这一份中国给予他的友情。在许多场合谈到中国时,他的态度也一向是友好的。

        但以上不是我推荐此书的原因。

        我的推荐前提更是——中国给予他的友情并未成为他的心理包袱,其在书中写下的中国感觉是坦诚的。

        坦诚是此书极可贵之点。(梁晓声)

    这路只有走上去,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批评官员的尺度》

        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即使是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修正案,将“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鲜明地写在《美国宪法》的旗帜上,但在此后一个世纪还要多的岁月中,美国社会还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才使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尽管如此,在此后的时日中,司法实践中仍不乏回流泛起。《批评官员的尺度》从著名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切入,在人们面前展示了这一进程的逶迤曲折。

        在《批评官员的尺度》书中,目不暇给、扑面而来的众多司法事件串联起的美国民主坎坷进程,令人感慨万千。闪耀在司法实践中的民主思想,犹如黑暗隧道中一盏盏前行者点亮并提携着为众人照亮的灯,将光明与希望留在行路者的心头。(庄  建)

    移民城市的喜与忧  ——《落脚城市》 

        《落脚城市》被认为是一部可与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比肩的著作,该书的产生也与雅各布斯有着一定的关系。作者道格·桑德斯是在对雅各布斯的采访后,萌发了对写一部记录人口迁徙、尤其是从农村到城市人口迁徙的著作的想法。

        落脚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最后到底成为贫民窟和失败者的收容地,还是成为向城市输送人才和活力的新源泉,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在制度安排上给这些新移民享受平等国民待遇,而这一点将决定着城市化实质上的成败。

        如何站在较高立足点上理性看待中国的城市化现象,这是很多关注和关心中国发展方向的人正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落脚城市》作为一本深入探讨城市化这个世界性潮流的知名著作所提出的很多关于城市化的观点,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身处不可逆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未来取决何方,桑德斯的《落脚城市》可以告诉我们很多。(詹福瑞)

    时间是有形状的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    

        在《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的封面上,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有这样一句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崭新的宇宙观。”这也许就是作者写作的角度。这个角度不是仅仅告诉你知识,而是通过相对论产生的历史及其原理让读者用一种脱离公众的经验范围和常识,认识宇宙和身边的客观事物,从而改变我们对时间、空间、速度、引力、黑洞以及那些神秘的科学家的古怪的思维方式。

        作者写这本书的手法是典型的“松鼠体”(这个词是我创造的)。科学松鼠会的年轻学者们,在自愿成立的科学写作和科学活动中,采用电子时代年轻人的表述方式和语言。这种巧妙和宽松的表述方式使得作者成为了科学家思想的轻松解读者。借用作者开篇的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揭示你认识的世界秘密的解码器。”(李大光)

    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发现之旅  ——《发现之旅》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每次出生入死的自然探险,除了带来科学的惊人发现,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画作,画家们描述的动物和植物,毫发毕现,栩栩如生,严格忠实于生物的自然状态,呈现出与现代摄像技术截然不同的艺术之美。

        这其实也是一本向人类的好奇心致敬的一本书。在1660年代,全世界最受敬重的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它所秉持的仔细观察与演绎推理的研究大自然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改变着之前的基于想象的自然史出版物,那个时代的学者似乎对目前所谓科学的每一个层面,从物理学、化学到地质学、古生物学以至于自然史,都极感兴趣。

        可以说这本书“复活”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300余帧精美藏品,这些300年前珍贵的水彩画或素描,藉由我们重温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地理发现和科学探险的史诗航程而亲近可感,也藉由这本印制精美的书籍拉近我们与这些藏品的距离,感受自然史艺术家们一枝一叶、精美绝伦的描绘。(杨虚杰)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数学之美》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这本书的作者吴军是非数学专业的理工科出身,他有专题论文、专利和另一部畅销书《浪潮之巅》面世。他把数字看成记录信息的载体,把数学看成传播信息的工具,完全站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视角看数学,这是很时髦而又贴切的。

        几年前,吴军的“数学之美”系列文章刊载于他所任职的谷歌黑板报,获得了上百万次的点击,并被热情的读者广为传播,得到高度评价。

        现在,吴军几乎把所有的文章都重写了一遍,以便能把高深的原理讲得更加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美丽和魅力。经过改写和重构后,《数学之美》在整体和细节上控制得更好。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学到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会如何化繁为简,如何用数学去解决工程问题,如何跳出固有思维不断去思考创新。同时书中也留了很多问题给愿意钻研的人做进一步深入思考。凡此种种,无不兴趣盎然,引人入胜。(王渝生)

    大美童谣  ——《中国传统童谣书系》

        这些浑朴可爱的民间童谣,让念它的孩子们喜不自禁,其实也是很多成人的亲切记忆,念着念着往往就成了下意识,一辈子也忘不掉。获本届文津奖的这本书,让这些口口相传、蒲公英般飘散在民间的童谣也有了着落——为儿童写了一辈子的老作家金波和接力出版社的编辑们成就了这件好事。发10年之力,采集、整理,编选出这样一套10本丛书——《中国传统童谣书系》,里面童趣歌、游戏歌、摇篮歌、绕口令、谜语歌、忆旧歌……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再配上水红的京派剪纸,翻开它,扑面就是一派中国气象和传统美感。

        朗朗上口,诙谐有趣,是童谣最大的好处。这些童谣虽不似诗歌阳春白雪,有时却比诗歌更不简单。诗歌的深意往往幼年读了要到成人后才慢慢弄懂;而真正的童谣给予儿童的是即时的理解和诵读带来的愉悦感。

        不难体味,书中装着满满的质朴和田野的泥土香。据说收入的这些童谣有的是在北方各地听老人们一边唱诵一边记录下来的。让小读者们在高高兴兴的唱诵中去领受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之大美吧。(夏  欣)

    看到孩子的力量  ——《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

        这是一本非常纯净的图画书,刚刚打开时竟有一丝伤感。主人公是一只天真烂漫的小熊,和天下所有可爱的孩子一样可爱。可故事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熊爸爸失业了,家里的钱只够填饱肚子,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里,大家不会有礼物了,这包括小熊、哥哥、姐姐、妈妈和爸爸。可是谁都知道,这是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那一幅工地围栏的灰色主调的画面让人感到了无奈。

        接下来的故事渐渐深入,形象也渐渐丰满起来。奇迹发生了。在圣诞节的清晨,小熊叫醒了大家,原来一家人都收到了礼物:爸爸在路上丢的帽子、妈妈找不到的宝贝扣子、哥哥挂在树上的风筝、姐姐落在游乐场的雨伞,还有小熊成天玩的棒球手套——不但都找回来了,还处理得跟新的一样。

        这些礼物是从哪儿来的呢?故事中,小熊虽然常常在不起眼的角落,却是真正的主人公。别看他是家庭中最小的成员,却能在全家最艰难的时期给大家带来温暖的希望。那些被他重新找回并修补好的东西,象征重建的勇气和信心,也预示着美好的明天。(阿  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