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被塔利班枪击头部、大难不死的巴基斯坦小姑娘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将于今年秋天出版个人回忆录。
今年15岁的马拉拉因为在斯瓦特山谷地区积极鼓吹妇女受教育权,于去年遭到塔利班分子野蛮的报复性谋杀未遂。
该书名为《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将由英商魏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书局在英联邦地区发行,世界其他地区划归美商利特尔布朗。《卫报》说,优素福扎伊据信拿到了2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888万元)的预付稿酬,但魏尼书局未予证实。
“我希望这本书能让全世界读到,这样人们就能认识到有些孩子要想接受教育是多么艰难。”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说,“我想讲我的故事,可这也将是6100万失学儿童的故事。我想让它成为这场运动的一部分,让所有的男孩子、女孩子都能得到上学的权利。这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2009年,优素福扎伊小姐开始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用化名撰写个人网志,内容是斯瓦特山谷的生活。但塔利班来了。他们控制了这一地区,禁止女生上学,并与巴基斯坦政府军展开拉锯战。优素福扎伊渐渐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为失学女童呼吁,2011年10月,南非圣公会主教德斯蒙德·图图授予她国际儿童和平奖。两个月后,她又获得了巴基斯坦的首届国家青年和平奖。
去年10月,枪手登上破校车,问:“你们谁是马拉拉?快说,不然把你们统统毙了。”优素福扎伊的身份暴露了,枪手对着她的脸开了枪,子弹穿过头、颈,嵌入肩膀。
弥留时,她被飞运英国,在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救治。今年2月份的手术补造了颅骨,并使她恢复了听力。3月19日,她换上新校服,在伯明翰就近入学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
魏尼书局表示,优素福扎伊将在书中回忆中枪经历、不怕坏蛋的信念,以及给她勇气的家庭。
她在书中写道:
“我来自一个诞生于午夜的国家,而我差一点儿在正午刚过时死掉。那是个礼拜二,2012年10月9日,算不上好日子,因为正好赶上学校考试,不过作为一个女书呆子,我没像朋友们那样太把考试当回事。
“那天我们已经放学了,在我们当校车用的敞篷卡车车厢里,我和朋友们、老师们挤坐在板凳上,都快被压扁了。车厢没有窗户,两侧只有厚厚的、噼噼啪啪的塑料布,太暗了,太多灰了,没法往外看。”
优素福扎伊小姐已经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从而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候选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宣布11月10日为马拉拉日。她的父亲齐亚丁·优素福扎伊则获任为联合国教育顾问。
魏尼书局的出版副主任阿尔祖·塔尔申说:“这本书将成为胆量、勇气和见识的证明。马拉拉这么年轻,便有了这么多的经历,所以我毫不怀疑她的故事将启发各个年龄段的读者,他们相信受教育的权利和追求这种权利的自由。”
1997年7月12日,马拉拉·优素福扎伊生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一个普什图穆斯林教育工作者的家庭。在BBC写网志时,她使用“古尔·马卡伊”的笔名,并自述“马拉拉”的意思是“被悲伤击中的”。此名来自19世纪的阿富汗女诗人和女英雄梅旺德的马拉拉伊。在1880年的第二次抗英战争中,19岁(也可能只有17岁)的马拉拉伊和许多普什图妇女一样,到梅旺德附近玛赫穆达巴德的阵地上做民工,送水送弹,救护伤员。当赫拉特总督阿尤布汗麾下的普什图军队士气低迷时,马拉拉伊呼喊诗歌,成功地激励了部队发起冲锋。见旗手阵亡,马拉拉伊上前擎起军旗并诵诗,终被射杀于阵前。但阿尤布汗在梅旺德一役中给英军以毁灭性打击。马拉拉伊因次进入传说,成为“阿富汗的圣女贞德”。据彭树智著《阿富汗史》,英军此役死亡、失踪者多达1130人,整场战争“付出的代价是2亿镑的物质损失和3000名士兵的死亡”。
英国媒体一般不太爱提两个马拉拉之间的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