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

    阿尔汉格尔斯克筹建布罗茨基博物馆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3月20日   04 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俄国阿尔汉格尔斯克将为俄裔美国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修造博物馆。

        伊戈尔·奥尔洛夫州长上周在圣彼得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政府已购得科诺沙区诺伦斯卡雅村的一处房产,此地原为布罗茨基以寄生虫罪被判流放北部边疆期间居住的宿舍。

        诺伦斯基布罗茨基博物馆将建在老房子的邻舍,原址将翻旧,力求恢复布先生劳改、思考和仰望星空期间的原貌。

        布罗茨基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1963年被捕,次年被判为“社会寄生虫”,押往诺伦斯卡雅村,进行劳动改造。

        刘文飞在所著《布罗茨基传》中写道:“诺伦斯卡雅是一个只有十几口人的小村庄,离北极圈很近,周围还是大片的沼泽,按照法官等人的设计,布罗茨基就是应该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从事五年的‘强制性劳动’。”

        布先生的苦刑实得一年半,从1964年4月到次年9月。他后来回忆,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在这里思考了人生,磨炼了诗艺。“与官方的迫害形成讽刺的是,布罗茨基不仅没有在流放中放弃诗歌,反而在流放中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大诗人。”刘先生这样写道。

        寄生虫之所以能提前回到列宁格勒,多亏俄外各界的奔走呼救,阿赫玛托娃、肖斯塔科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和格拉宁(他还活着,并于去年底以93岁的超高龄获得了俄国大书奖)甚至联名为他作保。

        刘先生在书中总结说:“流放对任何一位诗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然而,它对于诗歌来说却往往是‘幸事’,被流放过的诗人往往都是杰出的诗人,而诗人在流放中的诗作又往往是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刘文飞文字均引自《布罗茨基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

        1972年,布罗茨基被驱逐出苏联,五年后入籍美国,1987年以美国人身份获得诺贝尔奖,1996年在纽约去世,年仅55岁。

        他再也没有回过俄国。

        在一次采访中,布罗茨基曾说,即便回去,也必匿名。

        2009年,俄国导演安德烈·哈扎诺夫斯基拍成电影《一个半房间或通往祖国的伤感旅程》,片中虚构了布罗茨基并不存在的还乡之旅,混合着虚构与史实,穿插着纪录片与卡通画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