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大巴山北坡,自古以来就是陕西的东南门户,被称为“秦头楚尾”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移民非常特殊,白河方言保留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三大官话以及湘语、赣语等南方方言的成分,极富特色,近年来备受关注。
《白河方言调查研究》内容包括白河方言的归属、内部差异及其成因,白河方言语音系统及其内部差异,白河方言与古音及周边方言的比较,白河方言词汇系统及其内部差异,白河方言的语法系统等。本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语料翔实。翻开《白河方言调查研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大量的方言语料,这对描写和归纳方言特点无疑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方便读者更感性地认识白河方言。如第三章第一节“连读变调”,为了解释清楚抽象的连读变调规律,作者例举了多达四百条左右白河方言两字组、三字组词语。又如第十二章第二节“进行体持续体”,作者累计用了近百条例句展开解释和比较,加深了人们对这两种功能用法相近的语法现象的认识。这些例词例句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佐证了作者的观点,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此外,书中还专门立章,收集了数千条白河方言常用词语、口头成语、谚语、歇后语、儿歌、小故事等,既展示了纯正、地道的白河方言,又可以使读者对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白河的地方文化、民风民俗。
第二,对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全面展示和深入分析。考虑到白河方言来源复杂,内部差异明显,作者开篇就介绍清楚了境内的两种代表方言——城关话和茅坪话,并在书中展示了两套音系、两套同音字汇、两套语流音变模式,词汇和语法的讨论中也随时注意介绍清楚两种方言的联系和区别。这种做法看似繁复,但对客观反映白河方言的整体面貌是非常必要的。又如第四章第二节“白河城关话和中古音的比较”,文中不仅作了十余幅古今语音比较表,还穷尽式地将古今语音演变中的例外字一一列出,对考察白河城关话声韵调的古音来源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再如第四章第四节,作者选取了舌尖后高圆唇元音这一代表性语音特征进行个案分析,对其与声母结合时的发音机理进行了深度分析,并与白河周边地区方言以及移民来源地鄂东一带方言该元音演变情况展开比较,清楚地解释了白河方言复杂的接触演变情况。
第三,对白河的归属和性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以复杂的移民来源构成和语言的内部差异为基础,把白河方言放到了汉语方言的大环境中进行考查,科学地展示了周边地区方言和白河方言的异同及其与白河方言的关系。作者认为,白河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移民来源广泛,数量众多,其中明代移民“当以北方地区中原移民为主体”,清代几次移民的主要来源地为长江中游地区,包括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带。“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各种移民方言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互相交融,形成了复杂的方言状况,混合色彩明显。”在总结方言性质和归属时,作者认为:白河城关话“整体上与其东临的鄂北片、南鲁片方言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如古清入和次浊入字一部分派入阴平,蟹止山臻摄端系合口字今读开口等”,而白河茅坪话“保留了很多江淮关话黄孝片的语音特征”,如古去声字今读阴去和阳去两类,古遇山臻摄合口三四等见晓组字与知系字合流(即赵元任先生所说的“楚语”特征——“书虚”同音、“篆倦”同音)等。在明清以来几百年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两类方言互相接触互相融合,一方面城关话接纳了后山地区江淮官话的部分特征,另一方面也对茅坪话施加着影响,同时两类方言还接受着周边地区方言及普通话的影响,形成了今天白河方言多成分混杂和叠置的特点。
目前语言学界对白河方言乃至整个陕南方言归属的界定仍存在分歧,《白河方言调查研究》作为陕南方言研究的一个代表,使我们可以进一步正确认识这种典型的多成分混杂式方言。从某种程度上说,白河方言乃至整个陕南方言是研究方言接触、方言融合的活标本。本书既为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也为推动和深化以汉语方言接触为样本的语言接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