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畅销书点评

    图书营销“傍电影”

    皮 特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3月13日   09 版)

        影视带热图书算不上新现象,但近期这样的事情似乎特别多。去年11月李安执导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国内上映,开启了同名原著小说的畅销之路,如今电影虽早已下线,小说却借力李安摘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再度大卖。近期上映的《云图》、《霍比特人》也让其同名小说成了读者追捧的对象。

        以上几本都是外国文学。实际上,近期国内文学图书受益于电影的事例也不少,读者对刘震云的《温故1942》、陈忠实的《白鹿原》两本旧作的阅读热情显然是电影激起的。此外,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热销不能不感谢赵薇将其改编成了电影,今何在的《西游降魔篇:一万年太久》则是由同名电影衍生出来的作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书无疑提供了一个例证。据该书责编、译林出版社编辑张远帆介绍,该书2005年出版时,媒体很热闹,口碑很好,评论也多,周国平、叶兆言、李敬泽等名家都写了书评,出版社还在《读书》杂志、《新京报》等报刊做了广告,但销售反响却不怎么热烈,首印两万册发货之后,经销商添货的并不多,是一种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然而在电影上映之后的短短三个多月内,该书就销售了近40万册,销量是首印数的20倍。

        虽然不是每本图书的相关电影作品火,书就一定火,但被拍成电影,对一本书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机会。今天的中国出版界,每年三十多万种图书,即使多数是垃圾,好书的绝对数量还是不少。问题是,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有几本好书能够不被“淹没”?特别是,图书是低价商品,不可能像大宗商品那样投入巨大资金进行营销,一本书被抛向市场,命运如何恐怕只有听天由命。因此,一本书被电影人花几千万上亿美元拍成电影,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砸巨资给一本书做营销,是多大的机会!

        当然,机会应善加利用。据译林出版社介绍,《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上映前后,该社在南京公交系统播出了电影带书的视频广告,组织了媒体观影会,举办了网店促销活动,联系原著作者扬·马特尔接受了国内媒体的深度访谈……这些活动花费都不大,而效果很明显——“借力营销”毕竟是一种省力的营销。

        《霍比特人》的“借力营销”也可圈可点,电影上映以来,相关报道并不仅仅见于媒体的娱乐版面,而且广泛见于图书版面。

        在这波电影书热潮中,我们也看到,有的出版者营销方面却不怎么给力,让人觉得可惜。另外,今年奥斯卡影片《林肯》其实改编自一部历史书,那本书极精彩,并早已翻译出版,中译本书名为《林肯与劲敌幕僚》。虽然,这部电影未听说会在国内上映,但在DVD市场如此发达、互联网如此方便的今天,影迷们不难观看到这部片子,出版者为何不可以借力一把呢?

        对于电影和小说的关系,《西游降魔篇》的作者今何在说:“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电影适合用来表现炫丽的视觉特效,而小说更适合用来体现内在的情感。所以电影和小说可以互相弥补,看过小说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感情,而看了电影则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小说中的世界。”刨除其中的广告含义外,这段话是可信的。无论映像多么炫目,文字还是能够给我们更多的东西。

        在为《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样的佳作能为更多人展卷细读而高兴的同时,恐怕也要为很多好书止于叫好不叫座的结局而遗憾。怎么才能让更多好作品摆脱“小众”命运,为“中众”乃至“大众”所认识呢,除了“傍电影”之外,还能有什么招呢?——这恐怕是出版人永远需要面对的课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