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北大的诗歌朗诵会

    西 渡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3月13日   03 版)

        北大是一首永远青春的诗。

        自建校以来,北大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数不清的第一。北大与新诗关系之密切、对新诗贡献之大在中国高校中也堪称第一。北大是新诗的摇篮。新诗最早的作者,从“新诗之父”胡适到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罗家伦,多为北大教员,是他们一手开辟了诗歌的新天地。此后,北大校史上一直优秀诗人辈出。徐志摩、冯至、废名、李广田、何其芳、卞之琳、林庚、穆旦、杜运燮、王佐良、袁可嘉,这些新诗史上最响亮的名字都与这所学校有深厚的渊源。在红楼,在春城,在燕园,众多诗人的歌唱一直构成了这校园一道难忘的风景,增添了她在学子心中的魅力。即使在那万马齐喑的时代,林昭、蔡根林、沈泽宜……这些诗歌和思想的受难者仍然以他们个人的巨大牺牲维护了诗和人性的尊严,也增加了北大的光荣。新时期以来,尤其在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北大更是涌现了数以十计的优秀诗人。这个数目放在哪个时代、哪所学校都是惊人的。在他们中间,已经有大师级的诗人在那里屹立着,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近了,我们反而有些看不真切。

        1985年秋天,我进入北大的时候,正是朦胧诗论战硝烟未散,而其影响日渐深入的时期。由于那场特殊的论战形成的精神氛围,使一代青年中最优秀的人不由自主地选择了诗歌。80年代中期,历史提供人们的选择还不像今天这么丰富,而诗歌恰巧是填补高考的压力被突然抽空后所形成的精神真空的最佳替代品。这种选择既合乎人性(青春期特殊的感情需要),也迎合了年轻的虚荣心。当时校园里诗人数量之多肯定会使现在的大学生吃惊。北大流行一个说法,你在校园里随便扔一颗石子,砸中的十有八九是诗人的脑袋。不过,这一说法的对象很快被总经理所替换,使人不能不对历史前进的速度暗暗吃惊。五四文学社那时是北大最大的学生社团,不仅人数之众名列各社团之冠,影响也最大。而其中又以诗歌组势力最大。因此,加入五四文学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才华的承认,而被它拒之门外,对恃才傲物的年轻写作者几乎是一种羞辱。

        每年一届的未名湖诗歌朗诵会,不但是校园诗人的节日,也是全校学生共同的节日。这个朗诵会从1981年创办,至今没有间断过(到90年代演变为每年春天持续一月的“北大诗歌节”)。最初的地点是在大饭厅礼堂(现在已拆除了)。据当时学长回忆,每逢朗诵会举行,有一两千座位的礼堂总是堵得水泄不通,过道、门口都挤满了没有抢到座位的学生。可惜我未能躬逢其盛,到我入学时,朗诵会已转移到办公楼礼堂举行了。但当年的流风余韵尚在,诺大的礼堂,还是坐得满满的。朗诵会是诗人与听众交流并获得承认的大好机会。西川回忆当时情景说:“那一晚上,我朗诵的是一首不长不短的诗,名为《秋声》。朗诵完毕,掌声雷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获得如此热烈、持久的掌声,这掌声害了我,使我自信有写诗的才华。”朗诵会推出自己的诗人,张伟、洛兵、徐永、西塞等人都通过朗诵会在校园里获得了持久的声誉。朗诵会还形成了自己的保留节目,如沈群的《船》、西塞的《走西口》、徐永的《火烧云城塞》、张伟的《爱情》、洛兵的《火貂》,90年代以后则是海子、戈麦的名作。沈群是中文系79级学生,我入学已经在1985年,但我还听他朗诵过一次《船》。当他念到“我相信我会成为船的/——踏着细浪走进你的双眼”的时候,台下已经掌声雷动。——这诗据说是他为同班的女友写的,青春和爱情总是容易感动同龄人的。朗诵会也带来了关于校园外最新诗歌动向的信息,北岛、多多、杨炼、顾城、王家新、邹静之、黄翔、周伦佑、刑天、黑大春、贝岭等人都在北大留下了自己的声音。

        文学社使诗人获得归属感,朗诵会则使诗人有机会获得听众的承认,但诗人们多少意识到依靠朗诵获得的承认是不可靠的,于是办刊物、印诗集成了校园诗人生活中另一件重要的事情。80年代北大最重要的学生刊物是《启明星》。这本刊物由中文系主办,但作者是开放的,西川、海子的诗都曾以显著地位刊登在《启明星》上。《启明星》80年代初出刊,一直延续到90年代以后,共出刊25期,可能是民间文学刊物中历时最长、出刊最多的一种(著名的民间诗刊《他们》,仅存在10年,出刊10期)。以刊登的诗歌作品的质量、推出诗人之多而言,也决不亚于任何一种已有的民间文学刊物。其次是西语系的《缪斯》,西川曾参与过该刊的编辑。《未名湖》是五四文学社的社刊,而且是铅印的,这在当时就是顶级豪华的了,可惜就我所知,只出过一期,因此影响也有限。此外,法律系有《沉钟》,计算机系有《西风·沉诵·太阳节》等等。校刊也经常刊登校园诗人的作品。有一年元旦,北大校刊委托杜丽编辑了一整版的诗歌向新年献礼。我的同学贺照田编辑过一种北大文学作品选《在流放地》。但最重要的一本选集还是臧棣编的《未名湖诗选集》(1986年)。这本选集为北大诗歌总结出了一条可信的发展脉络,在其中,海子、骆一禾、西川、清平、麦芒、陶宁、海翁(臧棣)、缪哲等主要诗人占有十分醒目的位置。正是通过它,一种我称之为“北大传统”的东西第一次被总结出来。也就是说,北大新时期诗歌从此有了自己的“经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