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

    博物馆何时不再“建馆容易守馆难”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27日   08 版)

        中国博物馆协会日前公布,包括北京天文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在内的6家博物馆连续两年被评为“基本合格”,或成首批被降级的博物馆。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从本世纪初的1397家跃至目前的3589家,且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每3天多就有一个博物馆诞生。中国平均每4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按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将发展到每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建馆容易守馆难”成中国博物馆亟待破解难题。(1月31日《光明日报》)

        如果时光倒退一二十年,博物馆对于我国普通老百姓来说,或许算得上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因为那时的我们,还不是博物馆的常客。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重要的场所,专家们说,“走进博物馆,是生活有品位的体现”,因为博物馆是“有故事、有文化、有内涵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博物馆建设驶入“快车道”,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满足各地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是百姓之福。

        但凡事过犹不及,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有量无质的隐忧正日趋凸显。前不久新华社报道称,已建成的大量博物馆生存堪忧:山西省晋城博物馆两年多处于闭馆状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很难招到专业人才……专家称,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少地方存在。

        何以至此?我们在搞建设时最容易脑子发热。尤其是当博物馆建设与民生、与文化繁荣、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时,“博物馆热”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刮起,好像不多建设一批博物馆,某地就不重视文化繁荣和遗产保护似的。于是公众常常惊异地看到,各地都在努力把“地下资源”挖掘出来,转换成“地上资源”向社会展示;很多地方甚至还产生一种不健康的攀比心理,纷纷规划或如火如荼地打造“博物馆之城”、“博物馆之都”,计划在N年之内让当地博物馆数量超过多少多少座。

        这种“大跃进”式的博物馆建设隐忧忡忡。最大的隐忧恐怕是,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让巨额投资“约等于”打了“水漂”。比如山西晋城博物馆,10年前投资3887万元建成,曾是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的“二级博物馆”,如今却有2年多时间处于闭馆状态。可以说,各地博物馆普遍存在只重建设、不重后期保护和运营管理的问题,也有贪大求洋,不切实际,利用率低等问题,博物馆成了装点门面、扮靓政绩的摆设。试想,假如将3887万元用于改善民生,又该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实惠?

        要想通过建设博物馆,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要想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的“精神休憩地”,就不能重硬件、轻服务,更不能只考虑将它建成自己任期内的形象工程;而且要热情不要狂热,既要“建得起”,又要“养得好”。数量固然重要,质量才是生命力所在,谋定而后动,建设一批能长期良好运行、发挥文化熏陶功能,有着丰富文物藏品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博物馆,才是民众的福音。

        而对于现有博物馆,光靠财政补贴“输血”,只能解决博物馆基本生存问题,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如何增强自身接待能力、改进服务手段,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更关乎它的生存与发展。

        成都市武侯区   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