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

    《科幻研究》推出中国专号,探讨:

    在中国,为什么奇幻对抗科幻?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27日   18 版)

        著名的《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杂志今年春天推出中国专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在接受读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对中国科幻小说的一次从历史到现实、从创作到科研的全方位覆盖。

        《科幻研究》1973年由RD·马伦(RD Mullen)创办,德宝(DePauw)大学出版,是科幻行业中最受重视的理论杂志。吴岩一直是《科幻研究》的读者,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该杂志副主编加拿大科幻理论家维罗妮卡·霍林格(Veronica Hollinger)是曾经在国外会议上见过几次的老朋友,于是写信给霍女士,提出做中国专号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为了引发世界科幻研究者对中国科幻的重视,也为了促进英文世界的学者对中国科幻研究的积极性,《科幻研究》连续两期刊出征稿,同时吴岩还邀请了一些中国科幻作家参与讨论。

        曾经有美国作家讲,科幻就是美国的文学。目前图书市场上百分之七、八十是美国的作品。吴岩说,中国的科幻小说不会成为主流,但尚没有占到应有份额。据前几年部分媒体对“青少年喜欢的作品”调查,科幻作品占到前五名。但是科幻图书的出版显然不在前五名,目前中国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不是在国际上怎样流行,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在多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中国科幻要真正具有中国特色。

        吴教授还认为,在网络小说中,奇幻类往往夺人眼球,科幻则排名靠后。

        他说,科幻是受限制的想象力,是一种以科学为参照力的文学。玄幻小说的想象则不受限制,可以天马行空。从创作队伍来看,科幻作者远远少于奇幻小说作者队伍,一线作者不过十几个人,二线作者有三四十人,如果沾点科幻边的作者都加上,能否到达千人还是个问题。刘慈欣的《三体》热带动起科幻小说创作的热潮。“中国科幻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机制。”吴岩说,当年玄幻小说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后,马上有出版人或公司投入运作,但是科幻小说至今还没有这种机制。

        作家韩松在《科幻研究》发表文章介绍中国科幻作者的发展现状。对吴岩提到科幻小说创作者的观点,他表示认同。

        韩松说:多数科幻小说作者都在网络上写作,奇幻门槛比较低,科幻是有门槛的。国外也是这样,奇幻小说的销售和受关注程度都高。科幻是小众的文学,目前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面临想象力不足、对科学的关注不够的状况。但是近年来,中国作家用科幻形式表达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思考和忧虑,有相当多的科幻短篇小说被翻译到国外,尤其在美国《科幻研究》上推出中国专号,标志着中国科幻想创作本身在世界上引起了关注。

        2000年,《哈利·波特》的热潮带动了中国的奇幻产业却压制了科幻产业。在书架上,奇幻小说大大超过了科幻小说。由于奇幻小说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学,且包含大量历史和人文信息,而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是中国读者阅读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吴岩说,许多人不懂为什么在中国科幻和奇幻属于两个对抗的类型,如果他们知道中国古典小说中丰富的奇幻内容,就能理解为什么哈里波特引发的热潮不是发起,只是一种重新唤醒。 是对势不可挡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重新唤起。

        “难道科幻与奇幻的争夺,映射的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争夺?”吴岩认为,《哈利·波特》冲击10年之后,已经开始有一些作家和作品明显地找到了获得了读者认可的方式。像以高复杂度太空剧为内容的作家刘慈欣的小说《地球往事三部曲》、以变形政治批判为内容和方式的韩松的《火星照耀美国》《红色海洋》等已经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更有王晋康、星河、何宏伟和一批崭露头角的新锐作者。主流作家对科幻的尝试也时有发生,因此,当代中国科幻正走向一种比较稳定的繁荣。新一代科幻作家的兴起,让整个事业展现出巨大的活力。(本报记者  舒晋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