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并不遥远的地方

    肖克凡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06日   03 版)

        接到“大美阿荣·魅力呼伦贝尔”大型文学采风活动邀请函,我旋即翻出《中国地图册》,寻找那个陌生的地方。

        我向往遥远的地方。阿荣旗的遥远,总会使我产生遐想。比如森林,比如草原,比如久违的蓝天,比如清澈的河水,比如肥沃的土地,还有质朴硬朗的汉子和美丽迷人的姑娘。

        同时也产生了疑问:阿荣旗地处高纬度的北方,为何取了“阿荣”地名呢?这很像一个南方孩子的乳名。于是,愈发向往那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了。

        飞行,解构了遥远,这是高科技的功德。陌生,往往容易转化为亲近,这是文学的“陌生化”效应。我从天津而哈尔滨,从哈尔滨而齐齐哈尔,逾越黑蒙省界走进阿荣旗,开始了对这座北国小城的解读。

        第一印象便是阿荣旗的太阳很勤勉,加长版的白日充分显现北国慷慨,天色便黑得晚了。之后知晓了阿荣旗因其境内的阿伦河而得名。无论蒙语阿伦还是满语阿荣,均为“清洁、干净”之意。我不由受到触动,在全国河流绝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悲情下,“清洁、干净”这样的寻常词语,足以沁人心脾。我的心儿来自远方,却缘于清洁与干净而亲近了这座高纬度小城。清洁与干净,代表着大自然的原本状态,如今已然成为人类生活的稀缺胜景。

        然而,阿荣旗吸引我的还有这里的人文景观。我意外得知,这里竟是英雄王杰的故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口号,曾经激励着一代人的成长。我在王杰纪念馆里看到这样的记载:公元1973年在江苏邳县,八年前被王杰献身救出的12名民兵当中的王彦清,同样在军事训练中奋不顾身保护战友,失去了双眼。这使我想起一句久违的话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良好的社会,需要这样的道德榜样和精神偶像。一个优秀的民族,应当具有克己奉公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

        近年来西风东渐,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活,曾经出现“消解英雄”思潮。随着社会道德滑坡,甚至出现金钱拜物现象,以物质利益为终极追求。随着一个个英雄的远去,我们的公众意识出现矮化现象,以至连路遇老人跌倒是否搀扶也成为全社会讨论的重大话题。当年,王杰扑向炸药包的行为被定义为革命英雄主义,我认为其精神实质出于中华民族舍己救人以身取义的传统价值观念。这样的英雄行为无论何时都不会陈旧过时的,尤其置身多元化社会生活时代,英雄王杰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不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均具有毋庸置疑的匡正作用和指引力量。

        参观王杰纪念馆后,来到阿荣旗的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我们仿佛沿历史长河上溯,置身当年东北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里,感受着先烈们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一部部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戏剧里,处处看到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浴血奋战,比如《平原作战》里的赵永刚,比如《沙家浜》里的郭建光,与八路军新四军相比,反映东北抗日联军事迹的文艺作品,相对较少。我对“东北抗联”的了解,也只有杨靖宇、赵一曼这样几位英雄的名字。参观东北抗联纪念馆,内心受到震撼。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对东北人民进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精神奴化和军事镇压。1936年,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寇展开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我看到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三进呼伦贝尔”;我看到七勇士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我看到一张张抗日烈士的遗照一件件抗联战士的遗物;我看到一个个生长于东北黑土大地的汉子,放下农具,拿起武器,面对训练有素武装精良的日本侵略者,毫无惧色,拼死抵抗,保卫着家园……

        我想,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东北抗联战士,可能他们没有更多文化,但他们一如《游击队歌》所唱那样:“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把它抢占去,我们就跟他拼到底。”

        我还看到展柜里陈列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龙江北部指挥部指挥就职宣言”,这宣言发布于公元1939年10月,发布宣言的是龙江北部指挥部指挥冯治纲将军。

        他当时肯定不是将军,但是我要尊称他为将军,他站在抗日烽火硝烟里,他是一个真正的将军。

        不知为什么,我被冯治纲将军的就职宣言打动了。“治纲不敏,自顾才疏,任重或负此托,旋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誓率抗日战士,与日寇周旋于龙江旷野,促使日寇早亡,复我大华领土……”

        冯治纲将军的就职宣言,文武才情兼备,充满谦逊君子风,饱含慷慨壮士情,没有说教,没有妄语,谨言“与日寇周旋于龙江旷野”而不故作强大状,尤其“周旋”一词,清晰记录了当年日寇之武力强大,我军之装备落后。冯治纲将军的就职宣言,令我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弱德”精神,面对以强凌弱的日本侵略者,东北抗日联军以弱敌强的不屈精神,尽显其间。

        冯治纲将军的就职宣言,字字千金诺言,句句民族担当,与官僚文章形成鲜明对照。如今读来,几近绝响。它令我反思当下社会生活,同时令我备感汗颜。

        我在东北抗联烈士名单里,看到“二连连长贾口口”,看到“教导队长杨口口”,他们只留下姓,连名字都遗失在历史长河里了。他们只是历史长河里一朵小小浪花。然而,我还是从这一朵朵小小浪花里,看到一个个高大坚实的背影,他们悲壮地走向历史深处,甘心情愿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东北抗日联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抗日战争年代的杨靖宇将军到和平年代的解放军战士王杰,英雄们远去了,历史犹存。因此,对我来说阿荣旗并不遥远。因为,她将光荣,她将崇高,她将不容忘却的民族精神与英雄史诗,高高举过我们头顶。令我们得以仰望。

        我们得以仰望的地方,并不遥远。那是我们理想抵达的地方。

        这就是阿荣旗,这就是呼伦贝尔。这就是母亲大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故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