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周南老师的学生,多次有机缘聆听老师对为人为事的独到感悟,对中外文化的精妙分析,对品牌经营之道、市场竞争之术的独创见解,周老师总能见微知著,于平凡处见非凡。无论是课内课外,他总是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让我们时刻沐浴在智慧中。
《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一书共收录60篇随笔,是周老师跨入耳顺之年对营销、品牌、人生、未来的感想,更是他一生心迹的回顾。全书共分六部分,每篇短文左右两页,左为正右为副,以达“形”、“象”互辅之效。第一部分主要分享为人处世的众多感悟,第二部分重点关注的是中美文化的比较与分析,第三部分侧重阐释品牌经营之道,第四、五两部分分别讨论无为之道和“名人”之道,最后一部分则是周老师求学心得的分享。
咋一听到书的标题,就觉得新奇有趣。“要钱还是要命”,很多中国人其实并不清楚 “钱”和“命”哪个更重要,因而乐极生悲,泰极否来。老师认为,“钱”是生意、事业、品牌,而“命”是人生、人类、地球。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也是秩序经济,做营销、塑品牌时往往想要钱多,而知“法”少,要钱不要命,原因在于对“道”理解浅、领悟少,只知战天斗地,不知这只是过程或者手段,而忘了“欢天喜地”的目的。周南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赚钱之道是小“道”,求命之道是大“道”,而“法”自然之道才是更大的“道”(无穷大)。结合道家的观点和言论,老师对许多具体企业管理问题都进行了简短却又精辟的讨论,让人顿感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周老师长在福建,学成于美国,生活工作于加拿大和香港,可以多视角审视各地的文化。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该书重点比较了美国的牛仔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作者指出:美国文化侧重于“以物为本”,更关注“钱”,偏向于追求外在的“他胜”,即战胜他人。中国的儒家文化则侧重于“以人为本”,更关注“命”,偏向于追求内心的“自胜”,即战胜自己。无论是自胜还是他胜,均是争胜。而道家文化追求回归自然。老子推崇“不争之德”,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每个人心中对生活都有着太多的愿望要实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太多的期许。生活却不断动态展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凌云壮志、颓唐消沉,而现在,《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让我们从空中回到了地面,知道了脚踏实地,知道了平凡中的伟大,知道了“为而不争”之德。
就营销学研究而言,该书让我们感悟到,中国人做中国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情境的研究,首先要中国人喜欢,就如同川菜首先要川人喜欢。外国人研究中国问题,也可能因为我们身在此山中,他们旁观者清,也可能非常深刻、独到。换句话说,做研究据如同唱京剧,大多数中国问题研究,是借用西方的学术词汇生搬硬套,这与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唱京剧一样,虽然不伦不类,倒也算用心良苦。其中一些更是对西方理论全盘接受,生吞活剥,顶礼膜拜,还美名其曰国际化研究视野,这与穿比基尼唱京剧有何分别?我们追求的中国情境研究应该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似的。先形似,再神似,再形神皆备,再有自己的风格。周老师认为,培养学生最怕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我们不能只做名义上的中国人,而要做精神上的中国人。
就为人为事而言,该书教导我们:只有圆融做人,圆通做事,最后方能结局圆满。三个圆都是工具,融、通、满是结果。做人圆融难度最大,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差序格局,圆有内外、大小,但不同圆之间没有贯通,差异应该尽量削弱。
要钱还是要生活?借助金钱,现代人的大多数需求和梦想都可以得到满足,然而,这不是过日子——这只是在消费。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工作上,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是为了赚钱才去工作,然而,要过人令人满意的生活,真得要赚那么多钱吗?林语堂先生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这与周老师所解异曲同工:心之缘,财之源。
作为中国营销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教授,周老师以《道德经》来诠释人生哲理、企业营销和品牌管理之道,视角独特。他对《道德经》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全书文约而义丰,有很多精妙的见解,值得企业家、营销学界中人仔细钻研。如何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维来调剂浮躁的俗世,以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赢,此书实为当今献上了一剂清凉妙方——阴阳共生,钱命平衡。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