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阅读习惯的变化,数字化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传播媒质多样化,传统的出版模式受到极大冲击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海燕,被本报评为2012年年度出版人物后,记者正巧有机会向他深度约谈。他表示,这几年集团的成绩,都是靠集团全体员工集体智慧获得的。连日来集团党委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认识提高不少,尤其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会很深。记者就这个话题,请他谈谈出版业,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项要求。
转变观念,激发出版创造力
陈海燕首先介绍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今年各项工作继续迈上新台阶。资产和销售收入,在双超150亿元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增长,主业、置业、产业及子公司的绩效,全面好于去年。这都是得益于转变经营观念,锐意改革的成果。我国出版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阅读习惯的变化,数字化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传播媒质多样化,传统的出版模式受到极大冲击。所以,要想进一步解放出版生产力,激发出版创造力,首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克服惰性,用创新思维抓改革。
他列举了出版业出现的诸多新事物、新观念。例如:读时代——阅时代,大众——小众,传统出版商——内容提供商,出版人——出版经纪人,生产型——策划研究型,单问传播——互动传播,单媒体运营——跨媒体运营;印刷的长版——短版,批量——个性化,估算印数——按需复制;发行的单体——连锁,实体——网购,图书零售卖场——文化消费功能区,等等。其中有些形势逼人,不转变就难以生存;有些需要重新认识,想出应对办法。只有做出科学判断,自觉更新观念,才有创新的方向与动力,出版才有发展的创造力。
陈海燕举出凤凰出版集团近年发展的道路,验证了转变观念收到的实效。集团旗下的出版社,以往习惯于在编、、印、发、供这个老出版圈子里做文章,虽然也很有成绩,但大多是增加一些码洋,抗风险能力仍较薄弱。后来认识到要做大出版,介入影视、多媒体、艺术品等文化领域,经营状况一下子活多了。如江苏文艺出版社出一本新小说,开始出书也许难保本,但因同时签下影视改编的版权,设法拍成影视,这就盈利了。受影视传播效应的拉动,小说原著也连续再版加印了。文艺社用这种模式,已经做成功好多作品,使该社在全国文艺社销售收入的排位跃居第三。这几年美术图书不景气,江苏美术出版社把眼光扩展到美术市场,主动联系画家,办艺术画廊,搞艺术鉴赏,举办艺术品拍卖等等,不仅经济上明显增收,还大大丰富了美术出版资源。江苏教育出版社为消化教材降价、教辅萎缩对纸质产品的影响,着力开发《数字化课堂》、《凤凰学园》等数字产品,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出版人必须学会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勇于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瞻前攻关,选准改革切入点
陈海燕谈到对出版改革的体会时说,出版转型时期,改革内容的涉及面很广,有浅层或深层的,有眼前或长远的,还有关乎体制或战略决策的。善于根据主客观条件,既看得远,又抓得住关键,选准改革的时机和切入点,这对于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面对数字出版的挑战,有些出版人还在犹豫观望,又想走又不断回头,有的还自找借口,不敢迈出大步。陈海燕认为,作为复制文化的出版,从发展前景看,数字出版势必会在很大范围上取代纸质出版。因为数字出版具有太多的优势,例如易储存,易检索,个性化,传播广,效率高,海量信息,复制便捷,降低成本,环保节约,充分利用内容,扩张内容产能,如此等等。因此必须高瞻远瞩,以超前意识正确决策。他和凤凰集团领导层下决心,把推进数字出版建设,列为集团出版改革的一个主攻目标。
他们从硬件、软件、人才三方面加强数字出版的建设,着力构建数字化内容生产平台,数字化投送平台,数字化在线支持平台。推广数字印刷,尽快实现印前数字化。以只争朝夕的步伐,占据数字出版的制高点,实现从单一文字信息,向多媒体复合出版方式的数字化转变。目前,POD按需印刷系统已实现连线,在南京下关建设的数码创意产业园也已启动,并与江苏移动、江苏电信等运营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实现内容与终端的传播联结。此外,诸如中小学课标教材题库及四级网络,电子书包平台,电信iTV等其他数字产品,也都在筹划或实施之中。陈海燕很有信心地表示:五年内打造“数字凤凰”的目标,实现的前景很好。
陈海燕从多年从事出版工作的感受中,深知发行工作一直是许多出版社的一只短腿。现今新华书店的发行网,大多只是覆盖到省一级,我国至今还缺乏涵盖全国范围的“图书大中盘”。许多出版社,长期苦于好书人不知,有书发不出,各社的自办发行,大多费尽心机,却收效甚微。这种发行各自为政和渠道不畅,导致库存膨胀和回款艰难的窘境,正是长期困扰出版业的一个大难题。进入深层改革,就必须朝顽疾攻关。为此他决定,把筹建面向全国的“图书大中盘”,作为凤凰出版集团的另一个改革重点。
这是一项带有风险的新探索,需要资金、人才、信用、公关、精力等多方面巨大的投入。经过论证,陈海燕认为,建立全国统盘、连锁、互通、实网结合的大发行网,乃是出版改革事在必行之举。看准了,就要上。为了实现建立“中国书业笫一网”这个目标,凤凰集团目前已先在北京启动了。尽管还有许多未知困难,但他们深信,坚持在干中总结经验,在发展中规避风险,在实践中完善机制,就一定会探出一条新路。
除疏通发行渠道之外,陈海燕告诉记者,纸质出版自有它独特的功能,它不会消亡,还会长期存在。但现有新华书店那种经营模式,很多功能将被网购取代,因此必须大力改革。他设想的书店改革,是要把同质化单一卖书的中型门店,改造成以书为主题的文化体验空间。让处于紧张节奏的人们,来到书店就好像进了读书沙龙。在淘书品书之余,还能感受到心态的松弛与平复。在有条件的城市,要建造集卖书、赏艺、表演、展示、交流、休闲、娱乐、秀场等为一体、业态多样化的大书城,打造文化消费的综合性场所,并赋于“文化贸”之名。此外,还要根据不同读者群,分散建立专业的、特色鲜明的小书店和微型店,尽量让这种便民店下农村,到学校,进社区,融入超市。大书城与小书店,各有功能,各得其所。集团在南京办的凤凰国际书城,已经颇有规模,其文化消费功能正日益凸显出来。比这家规模更大、功能更全的大书城,即将在文化名城苏州市落成。可以预料,十二五期间,江苏新华书店的改造,必定会出现一种新的气象。
业态创新,建设文化产业生态圈
陈海燕有个观点,认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必须注重业态创新。所谓业态,通俗地讲,就是包括业务结构、运营方式、技术手段、盈利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综合构成的产业形态。现代产业,追求的不是一花独秀,而是万紫千红。今天的出版产业,不能局限在传统意义上那种复制和传播文化的层面,而是要在不背离文化担当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知识及资本优势,投身跨文化、跨行业、跨地域、跨经济成分的新领域,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他预言,成功的文化产业业态,不应只是产业自身各部位的链接,还应该扩展为文化创意、文化生产、文化中介、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涉文化领域的外延链接,通过多方位的文化融合,实现乘法的文化溢价,从而建立起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生态圈。
听了这一番见解,记者感到很新鲜,就请他介绍一下凤凰集团现在如何在操作。陈海燕说,首先当然是保主业,就是多出好书。近年来集团有好多项大手笔,例如,竞标买下珍贵的过云楼古籍;启动了《中国长城志》、《中国运河志》等大型系列书的出版工程;推出了《江苏通史》等一系列地方文史典籍,重版了一批断版的广陵木刻本;精心策划出版了“创先争优系列读本”、《笫一资源:科学人才发展观简明读本》、《民企党建读本》等通俗政治读物,前两种发行量都超过百万册,被誉为用大白话写党建的开拓性读物。此外还出版了英文本《中华民族》、《符号中国》等外向图书。出版方面正在运行的,还有十项大工程。上市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公司,今年上半年同期盈利增长47%,来自主业的利润就占了七成。这些说明,集团对出版主业丝毫没有放松。
其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现在定位是文化战略投资者,自然要在投资方面积极而又谨慎地开拓。他们的理念是:用资本,去冲击并购中的壁垒,去赎买市场,去收购优质团队,去消化竞争对手,去培育新的增长极。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凤凰集团继在海南合建凤凰海南发行公司之后,又将并购重组海南教育出版公司;收购游侠网,开拓网络游戏业务。目前,集团已经并购民企21家,为集团增收达7亿元。最近凤凰集团又与韩国洽谈,准备引进韩国的“4D小屋”;与世界最大的纸业跨国公司斯道拉思索公司洽谈,为纸张供应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再次,致力文化公益事业,诚心回报社会。陈海燕深情地说,作为国企高管,赚钱为了什么?第一是保证国有资产增值;笫二是维护企业经营和发展;第三是保障员工正当权益;笫四是回报读者、持股人和全社会。这最后一点,正是社会主义企业应有的特性。为此,集团计划积极扶持公共文化事业。除加大对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公益赠书力度以外,要在各地新建的书城中,增加免费的公共服务,让更多的公众,能无偿接受来自文化产业的文化熏陶。集团正与相关地方政府商洽,计划在南京市区新建凤凰藏书楼及凤凰公共图书馆,向公众免费提供图书阅览、查询及展示等服务。此外,还有意参与投资,为全国著名的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南京湖南路增添文化功能与文化氛围。
与陈海燕的一番访谈,使记者感悟到,文化体制的改革,正在改变着传统出版的内涵、功能和作用。凤凰出版人在这股改革浪潮中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正是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指出的方向。这个进程会有曲折,有的难免还要付出一些代价,但实干兴邦,敢想敢干才能前进。期盼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出版和文化的改革与发展中,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报特约记者 李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