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1月02日 星期三

    黄河如何贯通北中国

    马丽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1月02日   03 版)

        西藏采访归途中,特意路过兰州大学。第一个想见的人是潘保田教授,最想了解的是他多年从事黄河研究的新进展。兰州作为地理学意义上的中—上游分界处,黄河穿城而过,兰大地理学专业由此占尽优势先机。二十几年前当潘教授还在读硕时,就跟从导师李吉均院士注目于这条伟大河流,博士学位论文也以此为题:《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发育问题》。十几年前初次采访,黄河的孕育诞生图景就已被粗线条勾勒出来,上游直至源头的河段尤为明晰:于170万年前向上通过兰州,现代水系格局始见端倪;120万年前还在祁连山,以湟水和大通河为源;继续上行,收纳循化—化隆盆地,约在15万年前切开龙羊峡,兼并共和水系;仅仅在不到两万年前,方才切穿若尔盖古湖,直指现代黄河源——鄂陵湖和扎陵湖。

        图景既已呈现,研究还在进行,做什么?一个讲座,一次访谈,潘教授主讲的都是“黄河中游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这么说来,近年间他的工作重点在黄河中游,在晋陕峡谷——北起托克托,南至禹门口,在这条宏大深切峡谷里,黄河沿吕梁山西麓自北向南纵贯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河套盆地与汾渭盆地。对于这一河段的形成,中国地学界关注了近百年,也争论了近百年,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潘教授年复一年的野外工作,是在多级河流阶地、河湖相沉积开掘巨厚的垂直剖面,并对各边界进行水平追踪,由点连线,复原各时段演化序列;再经由古地磁等现代测年技术和黄土层坐标参照,得出绝对年代。如此一来,晋陕峡谷错综复杂的黄河发育史就被理出头绪:湖相沉积至少始于830万年前,止于370万年前;其间众多短小河流东西向流入古湖,几与现代黄河垂直;现有河道之下则为一较大河流,至少在距今490~120万年前这段时期,以与现代黄河相反的流向,由南至北,汇入河套古湖。然而,就在距今120万年前,就在这个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随着地势的抬升,三门峡门户洞开,晋陕峡谷河水从此倒流,直下渤海——黄河主脉干流豁然贯通。

        如此一来,再借助现有地质和环境研究资料,潘教授绘制了一幅黄河水系格局演化示意图,直观呈现黄河通过袭夺和串联各内流水系的形成史四阶段:370~170万年前内流水系阶段,沿现今黄河流域呈串珠状分布的,依次有若尔盖—共和—化隆—东山—河套—三门等等古湖水系,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170~120万年前水系孕育阶段,甘肃、宁夏段黄河出现,其归宿可能为河套古湖;120~10万年前水系形成阶段,已然串通三门古湖、河套古湖和化隆古湖,东流入海;10万年至今是水系发展定型阶段,源头向青藏高原内部延伸,共和古湖和若尔盖古湖加盟,最终定格为现今水系格局。

        ——旷日持久,空间广阔,从躁动于大地母腹,到诞生成长,黄河的故事是一个伴随着人类演化、中国地势成形的宏大叙事,其间不乏对于沿途看来无序的、各不相关的古湖水系的袭夺、串联、兼并、重组之类动态情节,关键词是溯源侵蚀。驱动力何在?青藏高原隆升。所以说,黄河研究是一系统工程,涉及构造运动及其效应,涉及古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因而潘教授致力于黄河发育史研究的同时,另一建树是提出了构造抬升和气候变化共同控制的中国河流阶地发育模式。他当下的身份是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所长,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李吉均院士指导下的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及环境效应和西北地区环境变化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

        访谈是在兰州凉爽的夏日夜晚进行的。潘教授不时地在纸面上勾勾画画,向我这个文科人士耐心讲解黄河形成各阶段,“溯源侵蚀”之原理。最直观的例证在壶口瀑布:随着地势抬升,出现“裂点”,先前各不相关的水系就此贯通,这也正是何以海拔越高加盟越晚的原因所在,以至于黄河源年轻到不足两万年。那一晚在座的还有一位老友,研究湖泊沉积的资深专家李世杰,他率队去西藏钻取湖泊岩芯,正好路过此地。李教授曾于20年前在若尔盖草原打下深钻,从长达300米的沉积物中读出两百多万年以来的古环境信息。听潘教授讲到河源,插话说,青海久治县以上的河段尚无阶地,可见形成年代之晚;若尔盖古湖的确是在1.6万年前消失的。

        ——那不恰好说明古湖是被黄河切穿,从而外流了吗?

        只见那两位专家相视一笑。

        ——当黄河走过演化全程,长江格局也已基本定型,一南一北横贯中国,就仿佛合力将舞台布设完毕,只待农耕文明发端,中华先民登场。所以说,与其作为研究对象,探求母亲河身世,何尝不是黄河之子心怀感恩的致敬之举;以黄河—长江为纽带连结而成的命运共同体,决定了中国之所以中国的基本样貌和历史走向,中华文明由此灿烂,长川不息。至此,黄河研究已然超越了自然史意义,进入人文史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