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窗子如花,开向春天

    谢 冕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2月26日   21 版)

        那时所有的窗子都是封闭的。封闭的窗子,使人们看不到外边的风景,看不到星星,看不到月亮,当然也看不到阳光。房屋,树木,人,还有思想和艺术,所有的一切都被这无边的暗黑笼罩着、吞噬着,留给我们的只是无边的暗黑。我们被这无边的暗黑所囚,我们与世隔绝。于是开始无望地等待,而等待也是无边,而且也是暗黑。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他大概是说,如果有人声称要打开那窗子,得到的是无可理喻的拒绝。如果有人说,如果不开窗子,就将掀开那黑屋,于是那最初的愿望便会不甘情愿地被接受。那人是深知这黑屋的一切的,连同它的积习和惰性。中国的改变,包括中国文学和诗歌的改变,都一无例外地艰难,艰难得想移动一步都不容易,更何况是打开封闭窗子?这就是我们曾经经历的一切。

        所有的中国人都曾经无奈地面对那封闭的窗子,近乎绝望地面对那锁住了风景的、与世隔绝的黑屋。记得当年,从远方开来了浩浩荡荡的船队,他们要冲开那禁锢的国门,于是硝烟,于是流血,于是战败和溃逃,于是被迫地割地赔款——这噩梦般的现实惊醒了国人,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希望。彷徨之后是呐喊,诗歌也在这呐喊声中惊醒,他们加入了打开窗子面对世界的抗争。

        记得那时从天边飞来了一群凤凰,凤凰口衔香木、燃起了民族复兴的火焰。这就是中国诗歌的女神再生的往事。是诗歌强劲的声音,召唤着中国的青春,诗歌打破了千年黑屋的静默。一扇尘封的窗子终于打开,从外面吹进了新鲜的空气,给终年的暗黑裂开一条微缝,透进了一线阳光:女神再生,凤凰涅槃。中国诗人们开始在千年传统的基础上编织新的诗歌之梦。

        然而道路并不平坦,由于惯性,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倒错,也由于政治意识的渗透,那曾经打开的窗子,在冰雪中,在风沙里,经不住那无边的惊扰,又一扇扇不由自主地、甚至是不甘情愿地关上了——关上明亮的窗,曾是那些害怕光明的人们的宿愿——这就是通常讲的,我们在走着一条愈走愈窄的道路,甚至于无路可走。诗歌在风浪中重新堕入暗黑:花朵凋敝,歌唱喑哑,火焰熄灭。那是一个漫长的惊心动魄的灾难岁月。

        然而诗歌不会死亡,它是在静默中等待那一个喷发,那一次裂变。“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是的,青年们很平安,青年们在酝酿着一个新的时代。那是一个愤怒的、激情的年代。“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由此上溯四十年,上一个世纪70年代,周遭依然暗黑,而暗黑中有微光,有沉默中的悄悄的呼唤。那是在团泊洼,那是在白洋淀,那是在中国广大的没有星光的田野和村落。有静默的“宣告”,也有坚定的“回答”,以手抄本,以油印件,以传单和张贴,最后是正式的诗刊、诗报的方式,传达着中国最年轻的探索和实验的声音。这是经历了苦难之后的中国诗歌的最强音,诗人告诉我们:相信未来!

        窗子郑重而庄严地打开了。诗歌首先宣告了中国的新生。这就是先行者们日夜梦想着的中国的青春。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所有的窗子如花开放,向着春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