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书店商业元素挤压文化空间得不偿失

    福建省福州市 徐娟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14日   08 版)

        日前,浙江绍兴市民赵先生陪儿子到市区某新华书店看书时,对近期刚调整的格局颇感新鲜,在卖的东西大多数并不是图书,感觉有点像综合文化商店了。据报道,在该书店的格局中,图书的比例已经非常小,除了保留热门、畅销图书外,基本被文具、音像制品、手机、手表、玩具等占据。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不少读者注意。(11月11日《天天商报》)

        不可否认,网上书店和数字出版的日益活跃,实体书店生存的确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多种经营”成了许多书店另辟蹊径的优先选择,将书架换为货架,不少书店变得不伦不类,空有书店之名而无书店之实。有人甚至说,现在要在城市里找一二家大型的专营书店已经是一种奢求。

        书店如果连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当然更谈不上创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换一种活法”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选择,我们也可以理解许多书店“多种经营”的无奈之举。但如果仅仅在书店里辟出点地方来卖咖啡、茶、T恤、笔记本等,或者将书店变成一个大卖场,这样的多元化经营不过是“两张皮”,要么使书店走味变样,要么离文化越来越远,甚至将动摇“书店姓书”这一根本。

        书店作为经营实体,需要扩大销售、增加赢利。在书店中增添商业元素,是国际图书营销企业的通行做法,其中不乏成功的经营范例。这些成功书店都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让增添的商业元素为书店服务,而不是压缩书店的文化空间。依发展趋势而言,今后数字图书将会越来越成为主流,但人们总会需要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这就是实体书店存在的最大现实。真正的多元化,是要让书店成为都市人的文化生活空间,让他们在这里有归属感,愿意呆下去。对书店来说,再怎么多元经营,也不能让图书成为附庸和摆设。

        很多书业人士指出,现在书店卖的已经不是图书了,卖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只有把商业元素融于文化元素中,才能提高书店的附加值,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如果一家书店,书没有卖几本,而是主打销售电器、玩具;售书面积被挤压得很小,休闲服务区域却出手阔绰;看书买书的人没有几个,却成了人们逛街购物的喧闹场所,这种商业元素加入之下的“书店”还能称之为书店么?书店商业元素过分挤压文化空间得不偿失,这种见怪不怪之举,不仅不能实现实体书店的自救,而且有将实体书店彻底推向消亡之虞。

        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更需要书店经营者们的有益探索。书是一个引子,从中引出与之相关的服务和文化。从简单的售卖图书到悠闲时光的消磨之地,再到提供多种文化服务的文化空间,书店无论如何变化,唯一永远不变的是应当保持那么一股浓郁的文化清香、一个实在的文化空间。这股清香、这个空间,在价值观不断嬗变的年代,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珍惜和呵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