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作家“驻校”互戴的高帽

    广西北海市 阮直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14日   08 版)

        “驻校”作家的做法在国内是首师大诗歌研究中心和《诗刊》社在2003年首创的,迄今已有十几所大学也跟着效仿了。

        韩少功和格非也于11月5日进驻华中科技大学,作家毕飞宇已正式到南京大学做教授。刘震云和阎连科等作家已受聘为人民大学文学院驻校作家。拿到博士学位的80后作家张悦然也于8月作为应届毕业生应聘到人民大学大学做了正式教师。

        我对“驻校”一词始终理解不好,这究竟是一种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是一顶捧人的高帽?如果像广西民族大学那样,“驻校”是永久的进驻,把工资关系都转到高校,从此就是大学的人了,作家成了业余,教授成了主业,那还能叫“驻校”作家吗?就是作家被大学招安了。

        眼下所谓的“驻校”作家,更多地是短期的交流活动,甚至讲一课就离校了,这就是一次高校与作家间的交流事件,无论时间是长还是短,“驻校”都不是“住在学校”,说成“驻校”只不过是让媒体更感兴趣。

        关于作家“驻校”的意义何在,谁都会自我神圣一番。武汉科技大学蒋济勇教授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交流。“作家和学生可以在对话中互相发现。”这话移植到做包子与卖面粉的两人身上也行。而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则认为:尽管大学里研究文学的人很多,但是有创作经验的人却很少,离文学仍然很远,很多文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会看,却不会写。而作家驻校则很好地缓冲了这些问题。因为学生需要培养的不是文学史的知识,而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创作经验的作家可以帮助他们对于作家建立直观印象,有助于敏感力的培养和文字的创造。

        作家的创作灵感与想象力是不能被集体培养的,这不是作家们的行业垄断,谁都明白,要是作家能培养,那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们一定先把自己的老婆、子女都培养成作家,不为别的,就冲着那笔巨款也不让它流入外人的田地呀。可诺奖的得主们不是没这个私心,而是没有这个能耐,要是有,你以为他道德高尚不干“垄断”的事儿呀。连王小二大饼的烙法他都传媳不传女,当作家多高雅,一定优先自己家呀。

        莫言经常“驻高密市”,莫言高密的父老乡亲们其文学修养就一定高于没诞生过作家的县市吗?莫言还常住在家里,莫言的夫人也没被影响成为一个业余作家呀。广西作家东西调入广西民族大学都8年了,8年中在广西民族大学培养的学生有博士、硕士,有的甚至成了副教授,可就是没培养出一个著名的“小东西”。我作为一名作家户主住在家里30多年了,我的家庭成员迄今只谈收入不谈文学。

        再者说,大学就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这就像大学里都设有体育系、音乐系,可以请刘翔、姚明、“大衣哥”、阿宝与孩子们见面互动玩一玩,可别以为让这些体育明星“驻校”一次,校园从此就诞生小刘翔,长出小姚明,会冒出“小衣哥”了。从大学体育系、音乐系毕业的人大多是教练员、教员,不会是运动员,更不会是奥运冠军。更何况运动员还可以训练的,作家真的无法培养。

        “驻校”作家就是一顶作家与高校彼此可以互戴的高帽子。作家著名了,大学有光;大学有名了,作家增辉。比如莫言要是“驻校”山东大学,全世界都会关注,北京大学要是邀请老夫我驻校,我就不再是我了,而是神了。除此之外,作家的“驻校”往大了说,也就是提升一点学生的文学素养,可这样的作用还用著名作家去吗?一名文学院讲师还做不了吗?作家“驻校”事件的轰动效应大于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可别成风,不结果子光花开得好看也没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