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以简驭繁,以繁实简

    ——一本侧重经济学的经济社会学教材读后

    何 蓉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07日   10 版)
    《经济社会学》,刘世定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43.00元

        我的老师刘世定教授在2011年出版《经济社会学》一书。此书系由他在2001-2011年间为北大社会学系开设的同名课程的讲义修订而成,其间潜心琢磨、推陈出新之心力,可谓“十年磨一剑”。在注重铺陈高义、立一家之言的时代风气之中,长期致力于完善一门课、打磨一本教材的做法,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学界,都不多见。作为最早受惠于这门课程的学生之一,在十年之后读到这些引人深思、而且自身仍在不断推进着的文字,对于这一课程和研究领域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经济社会学是可以上溯韦伯、帕森斯等社会学大家的学科基本领域,在汉语学术界,已有日、美等国及本土的诸多教材各擅胜场,而且,从研究的实践来看,不少以产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等为名的专业方向,虽然各有侧重,但内容与经济社会学重合度很高。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经济社会学及相关领域欣欣向荣的一个原因是,三十年来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高速发展,制度转型过程中参差多态甚或崎岖险峻的社会与经济脉动,为研究者提供了极为集中而丰富的素材。由此,在社会学视野中追索经济现象成为经济社会学家的使命。

        在各样文本当中,刘世定老师的《经济社会学》有独到贡献。这本书开篇即明确地以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互动作为立足点,一方面有浓厚经济学色彩的基本行为假定、供求模型、市场均衡等内容,另一方面又有社会学独有的人际关联、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介入。具体而言,其研究策略是将经济学的模型与社会学的视野相结合,在效用最大化行为假设的基础之上,注重将行为者置于与他人的联系的脉络之中,关注行为者的外在制度环境与内在偏好等因素的改变及其影响。在各个专题的模型讨论与延伸之后,书中还引介了国内外的相关经验研究,展示了经济社会学研究在多种方向上的可能性及其理论潜力。

        因此,一方面,面对纷繁的世象,这一路线所提供的分析方式是清晰简练的;另一方面,在总结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意义上,这本书的思路又是开放的、包容的。不过,囿于体例,书中并未过多着墨于方法论等问题,而毋宁存而不论,并倾向于以一种发展的、不加预先设定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社会学未来的走向。而在我看来,经济学与社会学这两个学科在经济社会学的主干和智力产品上的影响或地位,仍然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这一进路的经济社会学,在理智资源上明显地倚重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正如沈原老师在为这本书所作序言中说到的那样,这种经济学的思路是刘世定老师所接受的经济学训练的自然体现,而其创造性的成就在于,有助于在实践中建立两个学科之间的对话通道。沈老师称其为“经济学的经济社会学”,以区别于他所坚守的、同时也是国内国际占主流地位的所谓“社会学的经济社会学”,即以制度、网络、权力和认知等社会学基本范畴或研究视角出发,来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

        诚然,作为一门关注经验性的、实质性内容的学科,社会学已经发展出了特定的、有效的社会研究的视角。但是,对于中国社会学来说,源自西方的视角在应用于本土社会之时,应当关注其隐含的前提假设,甚至剥除其特定语境,才有可能发挥其解释的潜力,否则有可能陷入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困境。在这个意义上,这一“经济学的经济社会学” 较少概念、定义的纠缠,更有助于深入到社会现象的基层来进行分析。本书与沈序的对照,显示出这一代中国社会学者异彩纷呈的多样的研究路径,将会是未来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学史、乃至社会学史的重要的线索。

        不过,即使是站在社会学的学科史角度上,此“经济学的经济社会学”的路径亦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在我看来,它与韦伯在20世纪之初所倡导的“社会经济学”框架在内容与方法论立场上有遥相呼应之处。韦伯所使用的社会经济学一词,在内容上包括所谓经济事件、与经济相关的现象和受经济制约的现象,从研究领域上可划分为抽象经济理论或纯粹经济学、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史等相关科目。其中,纯粹经济学所提供的,是一系列其效力可付诸经验验证的假说,而经济社会学、经济史等引入的人类社会诸种制度、文化等现实内容,正是检验理论假说、观察其应用于现实中所发生的“偏离”现象、并进而提出新的理论假设的依据。这种以抽象理论为根基、以社会现实为原则、以提出新的研究问题为目标的研究策略,具有开放的、未完成的本质,和包容性的内容。 

        刘师所提倡的路线与韦伯的研究纲要是一致的,而其独特贡献是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社会学研究之间搭建了具体的关联。其特色在于,在保持清晰的模型式的逻辑内核的基础上,一步步加入对前提条件或理论假设的讨论。换言之,在建立行动者稳定的效用(或选择)的排序(或模式)的基础之上,种种现实因素、背景等,被加入本质上是数理的模型之中,由此,有可能描摹出兼具逻辑性与现实性的经济行为。

        这一研究路线,在微观层次上建立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有利于在一个干净的平台、或者最少歧义的起点上,入手研究社会现实;而在中观乃至宏观层次上的因果机制研究,加入了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化、人际关系、群体及群体间相互关系等以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等为特征的因素。

        显然,这一经济社会学在方向上和关注上仍然是社会学的。刘世定老师曾经多次提到,中国人口众多,且偏向人际间比较,对于相对地位敏感,因此,仅仅停留在精巧的经济学模型上是不够的。而以经济学分析方式的指引,可以重新梳理传统的社会学洞见。某些社会学经典的中程理论,即可以此来加以推进,使得我们可以从焕然一新的角度来看待原有的理论观察,并有进一步挖掘其解释力的可能性。例如,书中对于默顿著名的“自我实现预言”,予以模型化处理,进而关注其背后的信息不完全性、相互隔离和相互依赖等作用力,将这一社会学的经典观察与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勾连起来。

        此外,从理论建设的角度来看,一个基本问题是,这一经济社会学有无潜力产生关于社会、基于社会的某种一般理论,足以成为经济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一个恰当的说法是,这一经济社会学是以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为内容,对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的推进和操作化。而从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刘师所开拓的这一发展路径,即深入到人的基本行为假定,而致力于社会经济的中观与宏观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往社会学概念扩展式发展的解毒剂。社会学的原理或理论如果是正确的话,则没有理由只适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非其他,这正是默顿反对以制度领域来划分社会学的理由。

        再进一步延伸开来讲,这种致力于最直白的道理、以前后一致的行为方式为讨论基础的写作方式,同样也有其特出之处。当下习见的是日常事务中的自相矛盾,种种利益、立场计较遮盖了原本质朴纯一的良知良能,在流转的变中世故地应对,但往往忽视最简单和直白的道理,而自欺欺人或被愚弄。知识人用了太多的智慧与词藻以达致圆融,在多神论的现实格斗中,走向不可知的、无神论的互殴,哓哓不休,无所谓黑白真假,为的或是利益或是强权,最终胜出的,往往只有抽象的道德优劣评判。因此,在我看来,以清晰的共识、一以贯之的逻辑为基础,才能产生言之有物的讨论,达致知识的积累,并更有利于建立知识人之较为健全的人格。

        从第一次聆听刘师的经济社会学课程,至今已十余年。从落笔这篇小文,迄今亦一年有余。我拿到这本书首次印刷的第一册的第二天,这一册便跟随我飘洋过海到了异邦。尽管在体例上是中规中矩的教材,但是,其立论的耐人寻味之处、研究立场特出之处,于通论文字中时时闪现,发人深省。而身在异乡的我,更在其中读出了多年以前的各种瞬间——那冬日烟气氤氲的湖心岛上的咿呀与铿锵,那黄昏时分雕梁画栋的西门外的曲折小巷。我最后注意到的,反而是这本书封面处的“刘世定编著”之署名,不禁感慨:有师如此,仰止之外,惟有潜心努力,清白说话,或可达其万一。是为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