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电子书包不是“减负”的法宝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07日   08 版)

        和iPad差不多大小,体重仅1斤多……29日,一种新型“电子书包”出现在贵阳市河滨小学,引来学生家长及老师等关注。新型书包的出现能否为小学生书包“减点负”,各界对此看法殊异。(11月1日《京华时报》)

        电子书包曾以“拯救学生脊椎”的姿态问世,轻巧而高效,甚至还糅合了时髦的“云技术”。在恨不得提着拉杆箱上学的年代,电子书包确实“减负”不少。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09年就率先在小学先期试点,2011年正式启动“智能课堂(电子书包)项目”。据说,全球已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试点了推行电子书包。从智能教学与互动教育的层面看,教育的“电纸化”迟早是无可规避的潮流。

        但眼下而言,电子书包在中国,恐怕它能减的也仅仅是重量与空间。从上世纪跑到今天,“减负”这个口号确实有些疲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在更广阔的基层,这样的目标仍显得有些虚幻。“减负”能不能实现,不在于素质教育的走向,也不在于罚则的软硬,而在于教育体制本身。有一个共识是肯定的:教学改革如果没有课堂与试卷的深刻变化,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是暂时或肤浅的。

        回到电子书包上来,说它“减负”有限,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各地实践基本是纸质书籍的“电子大搬家”,是一个量的压缩过程,教学内容没有变,基于考试指挥棒的作业量也没有变,教学模式也没有转身,学业压力与负担自然不会有质的变化;二是电子书包还会有“增负”的嫌疑,在教育占比4%几乎难于上青天的语境下,电子书包的推进不仅对地方财政、家长负担是个考验,而且对孩子的自控能力与适应能力也是考验——譬如平时玩的都是电子,考试却是纸质,会不会让人“凌乱”?三是在减轻脊椎负担的时候,必然增加了眼睛的负担。早有数据显示,随着课业繁重和电子产品的逐步普及,近视患者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统计表明,四成近视儿童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在眼保健操等近乎被“诛心”的今天,没有对应的视力保护措施,没有内容减负为前提,即便对孩子健康来说,电子书包或者也只是饮鸩止渴罢了。

        实践而言,电子书包更多的是“看上去很美”。早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其中,电子书包就是教育信息网络化的重要终端产品,也是实行“校校通”工程的必备工具之一。2001年11月,国内众多媒体相继报道,我国第一批付诸实用的电子书包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州4个城市试用。十年过去,不过成了另一场高潮而已。

        书包是电子的还是实体的,其实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教育是因时而动还是墨守陈规。依仗电子书包解放孩子压力的想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毕竟,内容才是根本,形式只是载体。

        江苏省南通市  邓海建

        和iPad差不多大小,体重仅1斤多……29日,一种新型“电子书包”出现在贵阳市河滨小学,引来学生家长及老师等关注。新型书包的出现能否为小学生书包“减点负”,各界对此看法殊异。(11月1日《京华时报》)

        电子书包曾以“拯救学生脊椎”的姿态问世,轻巧而高效,甚至还糅合了时髦的“云技术”。在恨不得提着拉杆箱上学的年代,电子书包确实“减负”不少。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09年就率先在小学先期试点,2011年正式启动“智能课堂(电子书包)项目”。据说,全球已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试点了推行电子书包。从智能教学与互动教育的层面看,教育的“电纸化”迟早是无可规避的潮流。

        但眼下而言,电子书包在中国,恐怕它能减的也仅仅是重量与空间。从上世纪跑到今天,“减负”这个口号确实有些疲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在更广阔的基层,这样的目标仍显得有些虚幻。“减负”能不能实现,不在于素质教育的走向,也不在于罚则的软硬,而在于教育体制本身。有一个共识是肯定的:教学改革如果没有课堂与试卷的深刻变化,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是暂时或肤浅的。

        回到电子书包上来,说它“减负”有限,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各地实践基本是纸质书籍的“电子大搬家”,是一个量的压缩过程,教学内容没有变,基于考试指挥棒的作业量也没有变,教学模式也没有转身,学业压力与负担自然不会有质的变化;二是电子书包还会有“增负”的嫌疑,在教育占比4%几乎难于上青天的语境下,电子书包的推进不仅对地方财政、家长负担是个考验,而且对孩子的自控能力与适应能力也是考验——譬如平时玩的都是电子,考试却是纸质,会不会让人“凌乱”?三是在减轻脊椎负担的时候,必然增加了眼睛的负担。早有数据显示,随着课业繁重和电子产品的逐步普及,近视患者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统计表明,四成近视儿童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在眼保健操等近乎被“诛心”的今天,没有对应的视力保护措施,没有内容减负为前提,即便对孩子健康来说,电子书包或者也只是饮鸩止渴罢了。

        实践而言,电子书包更多的是“看上去很美”。早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其中,电子书包就是教育信息网络化的重要终端产品,也是实行“校校通”工程的必备工具之一。2001年11月,国内众多媒体相继报道,我国第一批付诸实用的电子书包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州4个城市试用。十年过去,不过成了另一场高潮而已。

        书包是电子的还是实体的,其实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教育是因时而动还是墨守陈规。依仗电子书包解放孩子压力的想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毕竟,内容才是根本,形式只是载体。

        江苏省南通市  邓海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