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再说但丁

    徐志啸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07日   03 版)

        布鲁姆《西方正典》一书中的评论对象,涉及了西方(欧美)二十多个作家和诗人,从书中的评论标题看,所涉及者,几乎没有多次重复的(除惠特曼、乔伊斯各二次),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莎士比亚,共出现了六次,即在六篇评论的标题中出现了莎士比亚的名字(全书共二十二篇评论)——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重复,是指被一再评论,或与其他对象作对照和比较,而非简单的将说过的话再重复说一遍。可见,在布鲁姆心目中,莎士比亚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或者说,在西方所有作家和诗人中,布鲁姆最推崇的,乃是莎士比亚——“西方文学的伟大以莎士比亚为中心,他已经成为所有作家的试金石。”“莎氏压倒一切的影响会淹没所有不得不向他学习的人”。然而,布鲁姆在评论但丁时,却说了这样的话:“西方经典就是以莎士比亚和但丁为中心的。”“他(但丁)是以原创性、创新性和丰富奇特的想象直逼莎士比亚的唯一诗人。”这三个标准——原创性、创新性、丰富奇特的想象,应该是文学界评论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的最高标准,也就是说,在布鲁姆看来,唯有但丁才是西方作家和诗人中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比的,也唯有但丁的《神曲》才是莎士比亚唯一真正的文学对手——这话好像其他评论家都没有说过,是布鲁姆的独家之说。

        布鲁姆下这个判断的理由何在?很简单,因为布鲁姆认为,莎剧中没有一个人物角色(包括塑造最成功的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能和但丁《神曲》中的贝雅特丽丝相媲美,在他看来,贝雅特丽丝是诗人最成功、最杰出的创造,她的丰富、丰满、高大、具有震撼力的形象,大约唯有《马可福音》的耶稣可以相比,她是但丁原创性的标志,或者说,是《神曲》之所以成功的基石和关键所在。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屈原。二十五年前我曾发表过《屈原与但丁》的论文,将这两位时代和地理位置都相距相当遥远的诗人,作了跨越时空的平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可能相互影响的关系因子存在,但由于俩人各自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天赋秉质、理想抱负和流放遭遇、身世经历等有着大致的相似,导致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在思想内容、丰富想象力表现乃至风格特色上有了惊人的相似,其典型表现即两人各自的代表作《离骚》和《神曲》。不过,我在文章中并没对贝雅特丽丝的人物形象多说什么,只认为,她曾是但丁早年实际生活中的追求对象,两人最终没有成功是因为贝氏的早逝,这给但丁留下了深深的创伤,《神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但丁疗治这个精神创伤的最好良药(当然更有着政治理想的寄托),也可以说是他长期蕴藉于内心的对贝雅特丽丝真诚爱情最形象动人的表白。

        布鲁姆的观点启发了我。我发现,虽然《离骚》中并没有像贝雅特丽丝那样实际生活中存在过的人物形象,仅有的一位有名有姓的女性人物女嬃(仅出现一次),学界对她的身份也一直有争议——肯定不是屈原本人曾经追求的情人或心目中的恋人,然而,《离骚》后半部分的情节却告诉读者,主人公确实在寻找和追求一位理想中的女子,这位所谓的理想女子,其实是诗人有意塑造的虚拟人物,一个想象中的理想人物,她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客观事实是到诗篇终了她也没能出现,致使诗人只能抱憾而从天国重返楚地。但是,诗篇的丰富想象力却让我们突然悟到,不正是由于这个理想女子的虚拟存在,才会使诗人(主人公)在诗篇中不断执着地寻觅与追求,才酿就了诗篇整个宏大的框架和奇妙构思?从某种角度说,这位诗人(主人公)苦苦追寻的理想伴侣,不就是《神曲》中贝雅特丽丝形象异曲同工的化身?只是身处异时异地而已——一个是有形的实际生活中曾存在过的人物(《神曲》),一个是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纯虚构人物(《离骚》),但两个人物有着不谋而合的神似,都代表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和精神寄托,而后者(《离骚》)正由于有了这个虚构的人物,整个诗篇才活了,才有了核心的灵魂人物,从而为全篇诗章垫下了扎实的想象根基。如果说,贝雅特丽丝是但丁原创性的标志(布鲁姆语),那完全可以说,《离骚》主人公所苦苦追求的理想女子,正是屈原原创性的标志——这个原创,不光为读者塑造了一位理想中的女子(虽然没有最后出现),也开创了以爱情比喻现实政治的先例,尽管今天的我们可以将屈原诗篇的主人公追求理想女子,理解为是以男女比喻君臣——诗篇叙述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这个比喻的创造,不是同但丁的原创具有同样的价值内涵和美学意义吗?至少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布鲁姆说:“阅读《神曲》使我们总是遇到贝雅特丽丝的形象,这与其说因为她是耶稣的某种化身,不如说是因为她是但丁崇高愿望的理想化身。我们不知道历史上是否存在过但丁的贝雅特丽丝。(这是布鲁姆为他下面的论断作退一步的铺垫,是从文学创造的原创性角度看待问题——笔者注)即使她确实存在过并能被确认为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女儿,那对诗作也无关紧要。《神曲》中贝雅特丽丝的重要性不在于她是基督的替身,而在于她是但丁独特个性的理想化投射,代表了诗作者的观点。”布鲁姆这话不也可以说同样点中了屈原的《离骚》?《离骚》中理想女子的塑造,不就是屈原独特个性的理想化投射,并且代表了屈原本人的观点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