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从中国印看中华文化“走出去”

    文君 康晓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07日   15 版)

        由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中国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联合主办,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联合承办的李岚清同志篆刻书法艺术展日前在大英博物馆开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英文版)已于2012年10月31日在伦敦首发。展览分为中国篆刻、世界文化、当代中国和生活情怀四个部分,并配有大量题记、图片和短文,旨在让英国公众和社会各界更好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增进两国人民友好认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公共外交的深入思考。

        第一,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走进去”。文化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可能不需要外表奢华的舞台,但一定要有心灵深处的回响与共鸣,这就需要文化从 “走出去”发展到 “走进去”,让别人对你的文化不仅是了解,更要有认同,真正做到触及共性、正视差异、消除误解。当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就是要让世界认同当代中国道路文化基因的普遍性,即中国虽然没有采用西方的制度,但同样追求自由、民主的普遍价值,只是在具体制度形式上更加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比如,中华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这就与西方自文艺复兴始的人文主义之风大同小异,都注重人的价值和释放人的潜力。再比如,中华文化强调道德自律,提倡德治与法治并重。自古以来中国对官员的最高要求就是从道德层面拒绝低俗和腐败,以高度的人格修养和个人魅力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达到“圣人治国”的境界,这实际和西方以宗教自律配以法治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中国今天的市场化改革其实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市场智慧的结晶,因为一个早在宋代就诞生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的民族是不可能拒绝市场经济这种普遍价值的。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制造”遍及全球,更体现在晋商、徽商等中国传统商人诚信天下的商魂中,伴随清脆的驼铃声回响在丝绸之路的落日余晖下,跨越漫漫戈壁,远播世界。

        可见,中华文化要从“走出去”发展到“走进去”就是要努力寻求自身与世界的共性,让别人不仅知道你,更要认同你。当然,这里需要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背景。在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大背景下尤其如此。

        第二,文化“走出去”要加强国人的内在文化修养。文化就是人化,一国国民的行为举止是该国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加强中国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个人为载体体现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让中国人向世界展现财富梦的同时,也能塑造中华文化的心灵家园。

        人文修养的提高以教育为基础,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在人才培养中注入更多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时刻保持中华文化的品格,既能接受西方社会的现代思维,又能用中国智慧为人处事,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践行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使者作用。只有当每个中国人都具备了这些精神,当我们走出国门时才能真正将中华文化准确传递给世界,并获得他国认同,让别人在与中国人的实际接触中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以简约求和谐,以内省求进步,以自强求发展的哲学境界。

        第三,文化“走出去”需要中国教育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教育国际化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相辅相成。通过教育提高国人修养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自信地走出国门。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应当与中国教育国际化如影随形,在相互作用中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化成绩显著,目前中国在外各类留学人员已达168万人,中国共接收外国留学生169万人次,目前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万多留学生在中国求学,各类留学生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在巩固成果的同时,中国教育国际化应增加亚非拉国家的比重。比如,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政府奖学金等方式增加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及类型,这样不仅可以让非洲年轻人更好了解当代中国的变化,更体现出中非关系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重大转变,提升非洲国家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展现中国通过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李岚清同志篆刻书法艺术展赴英国展出,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是重要的公共外交实践。当今中国文化不仅需要“走出去”,更需要“走进去”,争取更多人对中国道路文化基因的认同,这首先需要中国人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并以广泛的地区国别研究和教育国际化为基础和载体,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方案,让中国文化元素真正走进国外普通公众的心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