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近一个月,“文学”这个在大多数平日里忙着赚钱、充电的中国人生活中边缘已久的话题就此得到前所未有的注目,甚至超出文学范畴,朝着更热闹更宏大更深远的路径绝尘而去。君不见莫言老家山东高密要种高粱修旧居建文学馆蓄势待发,与其相关的从影视剧到上市文化企业再到某家白酒厂也借东风将宣传造势这把火越烧越旺……哪怕获奖前和获奖后莫言的写作未有颠覆性变化,人品与文品也不至于判若两人,但毕竟这个国人(特别是很多作家、文学爱好者)惦记多年的大奖咣当一声落到自家人头上,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激动、狂喜、亢奋等容易让现实充满魔幻色彩的情绪再怎么蔓延也合情合理。
说起来,莫言是作家,获的是文学奖,最直接获益的该是出版他作品的出版社和卖他书的书店和网店。早就出过他小说单行本且隆重推出十几册规模“莫言作品系列”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这次无疑是大赢家,媒体提及较多的《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等力作都在这个系列中。莫言获奖后这些图书一时洛阳纸贵,在京城多家大书店这一系列中的若干品种销售一空,在当当、亚马逊等网店的销势也一路看涨。获诺奖实在是莫言作品在图书市场上最好的销售助力,出版方只要有备而来做好从装帧到用纸,从销售渠道到加印速度等等前期工作,难得一见的此类纯文学作品热销场面将持续一段时间。就算莫言作品颇多,坊间拥有莫言不同作品各种版本版权的出版社也不少,偌大个蛋糕,人多也分得过来。
出版社与商家充分利用诺奖效应发掘“莫言”价值相当有的放矢,以在商言商角度看无可厚非,毕竟莫言作品水准早有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肯定,此番又有诺奖加冕,虽说奖项并不能完全反映作品优劣,但起码互为参照,说他是一流作家总不过誉。但迅速刷新的那些莫言作品销售数字背后折射的买书人的种种心态,则未免多少有些跟“抢购盐”、“抢购大米”异曲同工的跟风从众心理。书卖得好,出版社和作家的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是好事,要是进而带动全民读书风气、提振当代中国文学形象,则是更大的好事,但后者显然是一个莫言所不能承受之重。
当诺奖热潮渐退,当下一个刺激图书市场的兴奋点到来,莫言和他的那些作品仍会在书店里出现,只不过未必一直这么热闹下去。到那时,曾被不假思索一摞一摞买回家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们,是否能被心平气和、不揣功利与盲目地用心阅读,对于文学作品和它的作者来说那才是它们最美好的归宿,而不是仅仅化成销售数字,躲在书架上与灰尘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