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只有汉语才能真切传达中国文化精髓

    ——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绝不是SSCI化

    仲伟民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07日   05 版)

        中国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自己独有的,很多内容是只能用中文来表述、阐释和理解的。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坚信:中国化的就是国际化的,否则就什么也不是;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实力将这些完全中国化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变为国际化的。

        “崇洋媚外”这个词汇在社会上似乎早已消失了,可在学术界这个词汇却正在深入骨髓,只不过是变了一种美丽的说法,叫做“国际化”。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海龟”就比“土鳖”吃香,越是名牌大学,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而在学术评价方面,最典型的就是SCI/SSCI崇拜,以及科研部门及学术期刊同行单方面的国际化冲动。大多数学者都知道,SCI/SSCI不就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文献数据库吗?我在国外大学访问时曾向人家请教过这个东西,问他们重视不重视,人家往往用很疑惑很怪异的眼光看我们,不知道你在问什么,我当时就觉得自己极为可笑,无地自容。在欧美国家,没人拿这个数据库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教授所讽刺的,所谓SCI,就是stupid Chinese idea;照李院士的词汇套,SSCI就是stupid stupid Chinese idea!当然,本文仅涉及SSCI。

        如果盲目或不恰当的国际化仅仅是一个愚蠢的做法,我们便不去理他。现在的问题是,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损害问题。这里,我主要指人文科学的片面国际化将会损害中国文化的地位,损害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像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基本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本来就是学习西方,已经是国际化的东西了,不存在接轨不接轨的问题;但是,中国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却是我们自己独有的,很多内容是只能用中文来表述、阐释和理解的。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坚信:中国化的就是国际化的,否则就什么也不是;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实力将这些完全中国化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变为国际化的。比如,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书法,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古文,中国的诗词歌赋,等等,你如何用英文精确表达?再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解读简帛文字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无论你是何方神圣,如果你不懂中国古文字,就别来碰它。我们不可能要求简帛研究者用英文来写作,更别说拿到英文期刊上去发表了。

        国际化涉及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当然谁都知道目前国际化语言是英语,但是这里面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英语化就能国际化吗?如果要是这么想,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中国共有329种外文期刊(绝大多数为英文),其中社科类有51种。尽管社科类期刊数量较少,但近年增加速度并不慢。上世纪最后20年,总共增加了15种;本世纪最初10年就增加了26种!而且这种增长势头有增无减,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有创办英文刊的愿望。可谁又知道办英文刊的苦衷?英文刊出版了,可大多外国专家不看,中国学者不睬;也就是说既无国外读者,更无国内读者。也许,这可称为自娱自乐,但在我看来则是自欺欺人。

        当今几乎所有的高校文科都有SSCI崇拜风,而且不少学者也以在SSCI发表论文为荣。期刊人对这些把戏的了解应该更多,但很多期刊人也在努力使自己当家的期刊被SSCI收入,即使自己的做法再委屈再无奈也在所不惜。为何?这种现象与我国目前的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学者在此类期刊发表文章有高额奖励,期刊入此数据库则一步登天。因此,根子在中国当前普遍存在的荒谬的学术评价体系,只有彻底废除危害中国学术正常发展各种不合理的指标体系,此类SSCI崇拜歪风才会消散。我总觉得目前追求SSCI这股歪风,与当年大炼钢铁有一比,小锅炉先支起来烧起来,炼出的全是废品。而今的学术界,不论蒙还是骗,先在SSCI刊上发文章或先进入SSCI索引库再说,管它文章水平高低!有人做过调研,中国学者发表的大部分SSCI论文,水平普遍不高,其平均水平低于国内专业刊及高水平综合刊发表的论文!这么做,到头来害人害己害国家!

        我不否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反对的是盲目的或荒谬的所谓国际化,以英文化代替国际化,以欧美化代替国际化,因为这样的国际化不仅会大大损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会使我们与国家渐行渐远。

        台湾大学黄慕萱教授精辟指出:“由于人文社会学者的研究议题具有高度的本土关怀,自然会以最符合该国文化与思考的语言作为文献发表所使用的语言,因此以英文文献为搜录对象的SSCI及A&HCI引用索引数据库并无法代表非英文人文社会学者的研究产出状态,其搜录的期刊文章仅表示较具有国际能见度及影响力,而无法表示其重要性或质量的高低,故在非英语国家,人文社会学者的学术评鉴不能仅以国际引文索引数据库进行评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鉴特性及指标探讨》,《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黄先生这段话说得实在太好了,可现实离这个想法实在太远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