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07日 星期三

    汉语能否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

    姚 申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07日   05 版)

        笔者并不反对中国学者在一定的学术场合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不反对中国学者在国外SSCI、A&HCI和ISSHP等期刊上用英语发表论文,也不反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出版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英文刊。笔者要质疑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即等于英语化的观点和对SSCI、A&HCI和ISSHP等期刊的迷信和神话,以及以为唯有英文刊才能代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认识。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要走向世界以及如何走向世界的话题,在最近几年已一再被提及。当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之后,这一话题日益传递出一种迫切感,甚至转化成一种“大国焦虑”。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来说似乎已形成一种“共识”:要走向世界就须“国际化”,“国际化”就等于英语化(这方面自然科学界其实已先行20年,积累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表现之一,国际学术会议甚至包括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学者被要求将英语作为唯一工作语言;表现之二,不少重要的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和教师用英语发表科研成果,只要发表在国外SSCI、A&HCI和ISSHP期刊上,无论该刊实际水准高下或不管该作者论文真正价值如何,一律给予远高于发表在国内中文学术期刊上的重奖;表现之三,不少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不惜投人力资金积极筹划创办英文学术期刊。

        那么,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除英语外,中国学者自己使用的母语——汉语有无可能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

        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语言;同时又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人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瑞士社会学家George Weber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相关标准,对世界语言的前十名的国际地位进行排名,曾产生一定影响。其主要指标:一、 以该语言为母语之人数;二、以该语言为第二语言之人数;三、使用该语言国家的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四、在外交、国际贸易、国际组织、学术交流等领域使用这种语言的频率最高者;五、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数和人口数;六、该语言在社会人文领域的声望(例如: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有过多少世界名著);如果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另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George Weber调查与分析,在世界语言中按母语人口排序前十名分别为:一、汉语(占世界总人口20.7%);二、英语(6.2%);三、西班牙语(5.6%);四、印地、乌尔都语(4.7%);五、阿拉伯语(3.8%);六、孟加拉语(3.5%);七、巴西、葡萄牙语(3.0%);八、俄语(3.0%);九、日语(2.3%);十、德语(1.8%)。法语排在第十三位(1.4%),险胜紧随其后的韩语。而按第二项指标——有多少人以该语言为第二语言进行排名,排名则改为:一、法语(约1亿8千万);二、英语(约1亿5千万);三、俄语(约1亿2千万);四、葡萄牙语(约3000万);五、阿拉伯语(约2400万);六、西班牙语(约2200万);七、中文(约2100万);八、德语(约2000万);九、日语(约1000万);十、印地语。

        根据上述六条标准加权评分综合考虑,世界语言的国际地位排名最终揭晓:前五名分别为:一、英语;二、法语;三、西班牙语;四、俄语;五、阿拉伯语;汉语有幸忝列第六位。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不到十年时间,形势此消彼长。根据《2005年联合国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报告》资料显示,新的世界十大语言排名榜揭晓,“世界十大语言”依次是:一、 英语;二、汉语;三、德语;四、法语;五、俄语;六、西班牙语;七、日语;八、阿拉伯语;九、 韩语(朝鲜语);十、葡萄牙语。汉语一跃而成为仅次英语的第二大语言,该报告还“肯定中国作为新兴强国崛起的现实。重申了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报告同时认为“韩国取消汉字的做法增加了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歧义性。建议增加适当数量的汉字与韩文并行使用”。

        联合国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报告推出新的世界十大语言,汉语位居第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国际地位近十年来的提升。在语言的国际传播上,汉语和英语的竞争或许已经开始,当然,这并非人人所乐见。就在今年稍早,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版曾发起一场中国人为何创新力不足的讨论。以美国语言学家威廉·C·汉纳斯为代表的西方观点断言,西方字母系统能培养早期的分析和抽象思考能力,而“掌握汉字时的死记硬背养成了中国人一种循规蹈矩的态度”(见2012年10月27日《文汇报》)。

        2012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权威刊物《科学通报》以封面论文形式公布了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博士及其研究团队最近在汉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两项突破性成果。该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论证了中文的独特性,所提出的汉字拼义理论,首次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义文字,与拼音文字构成人类文字最高发展阶段仅有的两个类型。此外,张学新利用先进的神经科学技术,发现一个与中文有关的独特的脑电波N200现象,N200只在中文读者阅读汉字时出现,阅读拼音文字时并不存在。该发现表明汉字是视觉文字,颠覆了一般人心目中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的观点。此两项研成果如经最后确认,将有助于确立汉字的科学基础,极大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顺便也对威廉·C·汉纳斯为代表的西方观点提供了反证。

        在现今全球化时代,政治经济多极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已然成为国际潮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不管某些人愿意与否,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将持续上升。汉语作为中国和平崛起软实力的对外展示的重要象征,近年来正逐渐为国家文化战略所倚重,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推广汉语成为工作语言、交流语言,即是其中的目标之一,这对争取汉语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将形成很大推力。与此同时学术界应清醒地认识到,要力争汉语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事实上路还很远,会涉及许多问题,尽管汉语的地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和长期作为国际通行语言的英语相比,汉语的弱势地位不言而喻。从当下情况看,汉语尚远远不敌英语。

        力争汉语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这需要中国学术界的自信与自觉,需要相关部门与学术共同体付出共同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争取汉语能成为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交流语言,第一步应规定国内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汉语须作为指定交流语言。法国在1994年通过“图庞法”立法规定:“在法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法国代表须用法语发言,会议使用其他语言时,须用法语作同声翻译”,西班牙、德国、日本等国也高度重视在学术会议上使用本国语言,这些都值得加以借鉴。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汉语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题中之义,所幸,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已经开始采纳汉语作为会议交流和工作语言。与国际学术会议相比,中国学术向世界发声所依赖的另一重要载体——学术期刊更有责任使用汉语。面向世界的中文(汉语)学术刊物,不仅要坚持母语写作和发表,更应以在世界上扩大汉语写作和发表的影响为己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则更加任重道远。事实上,已有中国学者试图“探索另一种国际性,一种中文世界的国际性”,为创办国际性中文(汉语)学术刊物而付出了努力。当然,在争取汉语能够成为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期刊在内的所有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通行语言的同时,还应注意包括汉语中新的学术用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等问题,以使汉语能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进行更好更顺利的交流。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并不反对中国学者在一定的学术场合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不反对中国学者在国外SSCI、A&HCI和ISSHP收录期刊上用英语发表论文,也不反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出版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英文刊。笔者要质疑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即等于英语化的观点和对SSCI、A&HCI和ISSHP收录期刊的迷信和神话,以及以为唯有英文刊才能代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认识。笔者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学者为促进汉语“走向”国际学术交流而努力。

        汉语能否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笔者衷心期望这不仅仅是光荣与梦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