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知青生涯的独特记忆与反思

    白少玉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24日   11 版)
    《远方的落日》,孙立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32.00元

        《远方的落日》的叙述非常平实,既没有贯穿全书的情节线索,也很少激烈冲突的场面描绘。很多可能造成强烈冲突或戏剧性的事件,都没有酿成波澜起伏的情节,亦没有直接影响主人公的命运。这种写法,使得作品不再纠结于个人与个人间的矛盾,而是把目光引向对时代的反思。造成主人公特殊经历和命运的并不是某个人或某种个人恩怨,而是时代所为;在今天思考昨天的生存经历,需要彰显和澄明的是时代的隐秘。

        迄今为止,知青小说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曾经的知识青年,这使得知青小说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青春回望与生存记忆性质,当然,也有着对当年火热的上山下乡运动的贴身反思。

        在不少知青作品中,我常常看到两种代表性取向:一种是突出知青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芒,在与大自然和畸形的时代政治的冲突中接受磨炼、挑战,展现青春无悔的成长历程,如梁晓声的《知青》;一种是突出知青生涯中的苦难,展现在特殊年代的种种惨痛遭遇,控诉命运的不公。这两类作品,又都往往带有悲剧性,只不过前者的悲是悲壮,是知青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所付出的牺牲;后者的悲是悲惨,是被时代抛到底层的生命的悲鸣。自然,伴随着这些悲剧性因素的,还有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和冲突的激烈性。

        而《远方的落日》则展示了知青生涯的另一种叙述方式,这是孙立这位曾经插队十年的作家提供给我们的独特知青记忆和反思。

        与上述作品不同,《远方的落日》的叙述非常平实,既没有贯穿全书的情节线索,也很少激烈冲突的场面描绘。很多可能造成强烈冲突或戏剧性的事件,都没有酿成波澜起伏的情节,亦没有直接影响主人公林强的命运,如反标事件、来喜妻子娘家人闹事事件,批林批孔事件、朋友赵新华被捕,以及林强和吴燕、春花、翠翠、晓红等女性的关系等。除了那个仗着队长身份与来喜妻子私通导致来喜家破人亡的朱队长,小说中基本上没有出现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即使是使林强颇为忌惮的林队长,自私又喜欢损人的福贵,千方百计钻营招工进城的上海女知青,也只是令人有些讨厌而已。小说也没有为主人公的知青生涯设置直接的对立面,林强在农村接触的农民、干部和知青,没有谁成为林强的对头,这是使小说外在冲突大为弱化的重要原因。这种写法,使得作品不再纠结于个人与个人间的矛盾,而是把目光引向对时代的反思。造成主人公特殊经历和命运的并不是某个人或某种个人恩怨,而是时代所为;在今天思考昨天的生存经历,需要彰显和澄明的是时代的隐秘。同时,这也使小说把焦点集中于主人公内在精神的嬗变,注目于主人公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环境下生存与成长的历程。

        《远方的落日》的另一个特点是写的“散户”知青。此前一些较有影响的知青小说,多写的是知青点或兵团知青,在这类作品中,许多情节、场面和冲突放在了知青与知青的关系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知青与本地农民、农工关系的描写。“散户”知青则不同,他们与之交道的就是当地农民,所以《远方的落日》大量写的是农村劳动、生活场景和林强与当地农民的关系。那些春种秋收、挑粪、砍柴、打农药,上水利(开河)、看电影等场面描写得相当细密,农村的贫穷、落后,农民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困顿、生存欲望的卑微,包括农民身上的弱点,如缺少文化、屈从权势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揭示。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朴实、宽厚也在作品中有生动体现。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农村里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互助,慰藉,而不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揭发赵新华日记的人,尽管没能得到确认,但也受到了一致的谴责。农民的善良带给林强以人生的温暖,以致林强宁愿呆在乡下,也不愿意回到省城的家中面对他不近人情的父亲。作为曾经的散户知青,我对作品的这些描写非常熟悉,也倍感亲切,因为我也曾参加过这样的艰苦劳作,也从那些最底层的农民那里感受过人间真情,留下永不能忘的人生记忆。

        《远方的落日》给人印象深刻的又一特点是突出了文化在人生成长中的意义。林强插队八年,其间经历了特定时代的许多政治事件,这些政治事件尽管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林强的人生轨迹,但并没有对他的人生价值观念产生根本影响。对林强人生影响最大的是文化。这首先是传统的家庭文化,父权的强势,家庭专权的父亲给林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人生困扰,林强的选择提前申请插队与此不无关系,其心灵家园也一度迷失。其次是中国人谨小慎微、明哲保身的传统观念,它使林强在农村老实下苦力,尽量不惹事,远离是非,洁身自好,就连青春期的异性冲动,也被一再自我压抑。林强由此得到了许多好评,并且避免了政治牵连。但更重要的、对成长中的林强给予了巨大精神力量的,是不知名的华侨老人对林强谈到的人生哲理,是夏教授反复向林强灌输的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林强本人对读书求知的热爱。这些都是优秀文化给予特殊年代青年的正能量,它使林强在人生的低谷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在人生价值迷失的途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并最终使林强通过高考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蔑视文化的特殊时代,在艰苦、单调、沉闷的生存环境中,在人生最紧要的成长阶段,却有这样一束文化的光芒照亮了林强的成长之路,真是幸何如之!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是写林强乘车而行,不同的是开头是驶向农村,驶向未知,迎接他的是一片暗夜;结尾则是回城上学,是驶向希望,驶向光明,迎接他的是火红的落日。这富有意味的一头一尾,正好成为一段特殊年代生存与成长记忆的隐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