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孙云晓的教育宣言:孩子,别慌

    康 健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17日   12 版)
    《孩子,别慌》孙云晓/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2年7月第一版25.00元

        当我们的教育获得了成人社会需要的某些功利目标的同时,许多儿童付出了丧失健康发育和充分成长的代价

        《孩子,别慌》是孙云晓的新著,也是孙云晓再次发布的教育宣言书。

        如今的儿童在成长中为什么会慌张,甚至恐慌?是谁让他们在本来幸福快乐的童年感到有难以承受的“压力”(孙云晓书中形容为“亚历山大”)和“焦虑”?

        孙云晓没有把自己的调查研究和学术分析的成果积累到这本书里发表,而是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诸如微博的方式及时地向社会各界发布。教育者的一个责任就是及时地与人和社会沟通。因此,我读这本著作的时候,就像是重温孙云晓与社会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的主题就是“捍卫童年”。

        但是,当这些或许分散、或许“精微”的真知灼见(书中用词是“微言妙语”)经过孙云晓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成书的过程,显然发生了一个“大象”升华的效应,如满地的铜钱被一线牵起(朱熹如是喻),其理念的条理、逻辑和内在的联系都熠熠生辉,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教育感悟”。这部著作还在“延伸阅读”的引领下,让读者,特别是父母在故事和感悟的背后看到作者的理性思考,你也许不必简单接受作者的结论和建议,而是生成很多教育的大觉悟、大智慧。

        毫无疑问,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第一位的责任。父母亲怎样理解孩子,或者说,他们所持的教育理念,就成了怎样实施父母亲责任的关键所在(《孩子,别慌》第7页),对教育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现在的一些父母亲为什么常常会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甚而不顾孩子身心成长规律、不顾孩子秉有的基本权利而越俎代庖、揠苗助长,抑或用非人性的手段“教训”亲生的子女?他们不懂得,孩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平等的生命尊严,这种尊严告诉一切人,谁都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对儿童的生命和生长采取任何侮辱性和伤害性的行为。

        诚然,大多数行为失当的父母亲不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主要是不懂得孩子成长过程中,儿童的先天基础和后天环境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个性差异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成长的路径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蒙特梭利说过,人类的高贵来自于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别慌,孩子》告诉我们,父母亲过度干预造成的儿童慌张、甚至恐慌的问题是严重的,已经造成了程度不同的伤害性后果。父母亲和一些所谓的教育机构多采用一些强制性干预行为的时候,儿童这个弱小的个体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处于无可奈何的地位,乃至使极少数的忍无可忍的儿童、少年选择了极端的抗拒行为。也许,在这些家长和所谓的教育机构不当的教育行为之后,隐约可以窥见两只无形大手的作用力。

        首先是长期存在于世界教育领域的“外铄论”,这种理论似乎给了诸多家长和成人以主观愿望干预儿童成长的“理由”。

        何为外铄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要依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力量,依靠预设的环境或要求,依靠成人主观的意志以及他们操控的制度和标准去改造、“塑造”儿童。英国的洛克就认为,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可以被人任意涂抹。“外铄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狂言——请给我一打儿童,把他们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我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领袖,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另一“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干脆说,儿童教育就像一个雕刻师塑造一块烂泥一样。这些外铄论的流派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强调外部因素对身心发展的作用,一般都会夸大教育制度的作用,而往往忽视儿童成长的内在因素和规律,忽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忽视儿童人本的权利。

        后来,在他们理论的影响下,又生出很多“外铄论”的变种。尽管卢梭、蒙特梭利、杜威等许多教育家一再呼吁尊重儿童自然发展的权利,尊重儿童内在、潜在的生命力,但似乎一直没有改变“外铄论”的统治地位。外铄论者甚至把预设的学科课程当做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本身,当做儿童发展的目标和标准,完全不顾儿童在各个阶段成长的特殊需求。这种理论常常以科学、心理学的面貌出现,或以时代及社会需求的名义出现,对孩子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制定划一的评价标准,并且将这些要求和标准不适当的普遍实施和下放年龄阶段。例如,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中,用系统的纯学科课程抢占儿童在游戏中自由成长的时空,用高考的竞争指挥棒搅乱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和教育目标。

        殊不知,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权利和人格,个性和成长的差异性(卢梭把这个差异性看作是儿童的自然性)是儿童基本权利的核心,也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底线。超越了这个底线,教育就变味了,变质了。“爱”到无度,就变成了对儿童成长自由的限制和体验的剥夺。孙云晓说得好,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德国《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设立先修课程,禁止教授各种学科课程,禁止用学科体系的方式给儿童上课。

        固然,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规范性,需要培养他们能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工具性”学识和能力,因为,他们要凭借这些“证书”和“学历”从事各种社会职业,获取为社会服务的岗位。然而,对于儿童来说,特别是幼小儿童,他们生命的尊严和健康,身体的充分发育和生长,童年的快乐和幸福等人本价值是第一位的,也是人的一切工具性价值的基础。可以设想,如果儿童没有充分的发育和健康的成长,他们怎能获得社会和未来期待的各种发展?

        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望子成龙的“传统”,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因此,一些父母亲或者孩子们的长辈总是把任意干预和掌控孩子行为作为“天赋”的权利(《孩子,别慌》第28页)。他们整天向孩子发布命令,按照他们设计的模型对孩子进行改造和训练,全然不顾孩子们的主观愿望和兴趣,甚至不惜背上“狼妈妈”,“虎爸爸”和“怪兽家长”的恶名。眼下,当我们的教育获得了成人社会需要的某些功利目标的同时,许多儿童付出了丧失健康发育和充分成长的代价。

        一言以蔽之,我十分赞赏孙云晓的观点,要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关注家庭环境的改善,帮助为人父母者“好好学习”,捍卫儿童“天天向上”的权利。

        我也要说,孩子,别慌!慢慢地走,慢慢地玩,慢慢地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慢慢让你生命内在的价值得以充分的生长。孩子,别慌!不要被那些“坏教育”(陶行知语)搅乱了你蹒跚而向前的步伐,不要被那些糊涂的大人们撕碎了你稚嫩而甜美的梦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