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被“动”掩盖着的,容易遭人忽略,但这恰恰通向童心的深处。
最近读到华东师大出版社三本原创图画书,作者是马俐、马新阶姐弟及熊亮等。三本之中我更喜欢《生日》和《一切有心》,因其空灵且童心饱满;另一本《飞吧,蒲公英》则显得比较实,当然也有它的优点。这三本书,引发了我的一些有趣的联想。
《生日》写一个孩子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彩色钱夹,他没有钱,也不喜欢乏味的分币。他在一个大土堆后面看自己喜爱的花,忽然有了主意,他说:“我有一个仓库了,可以用来贮存花籽。”以后钱夹里就装满了花籽,有的黑亮得如同小眼睛。他又说:“别怕,我要带你们到春天的家里去。”于是到野外的田地,种下了那些籽。他相信,花儿在这里,会得到绿色的短上衣和彩色的小布帽,他要记住这些小小的花籽的生日。整本书就是画他翻钱夹、收集花籽和种花的过程,写他静静的想和做,这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向往。在这过程中,有两只小花猫始终伴随着他,花猫的姿势和动作像极了我们常见的儿童——它们可真是爱管闲事,也真是好动啊,这样的动也就对比出了男孩的静。
《一切有心》写“我”在很小的时候,爸爸把她抱上高高的马背,让她一个人骑马外出。她先是有点怕,后来慢慢安静下来。森林里吹来了风,四周静悄悄的,她听见了怦怦的心跳声。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外出,也是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有颗跳动的心。因为静,因为是一个人,也因为是长时间的“散步”,她开始想一些有意思的事了,她想到马有没有心,于是摸到了驮着她的大马那不紧不慢的心跳——这是一颗温柔的心。她能感觉到前面的走着的鸭子们那摇摇摆摆的心,一个接一个。她也能感觉到鱼儿、鸟儿的心,还有路边那只狐独的小羊渴望友爱的心。她一直到很晚才回家,家里的爸爸、妈妈,还有那条对她最亲热的狗,都跑上来迎接她。书中几乎每个会动的生命都被画家画上了一颗红红的心,仿佛一盏盏灯,挂在身上……
孩子是好动的,动是他们的基本特征,也因此他们喜欢动物,喜欢做游戏,喜欢动画片。植物相对来说就不是那么招他们喜爱,静静的思考也不是他们的常态。但这并不是说,童心中没有静态的一面,静对于他们,其实非常重要。这两本图画书所写的虽不是孩子的常态,却恰恰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片断。
那本《飞吧,蒲公英》或许能说明问题,它写姐弟两人随爸爸从新疆迁移到南方,一切都不习惯,仿佛再也找不回童年的快乐了,结果,一次,很偶然地在郊野公园的角落,他们看到了跟北方一模一样的蒲公英,他们高兴得用足力气吹起来,美好的感觉又回来了。虽然吹花的动作还是“动”,但这里所包含的回忆和联想,却是童心中静的一面。这“静”是被“动”掩盖着的,容易遭人忽略,但这恰恰通向童心的深处——这正是三本图画书给我们的启迪。
这三本书的作者,大都能写能画,其中马俐画了两本,马新阶画了一本,马俐是另一本的文字作者,另一文字作者熊亮也是画家(只有一本是用了诗人顾城的原作)。国外最成功的图画书故事往往是画家自己的原创,这一点,常被中国的画家视为畏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