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乐见书店与商“结亲”

    李景端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10日   03 版)

        近几年许多实体书店经营者,面对网读网售的竞争,无不慨叹营业滑坡。包括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著名民营书店,也因身陷困境而无奈关门。随着大城市书城的兴起,不少传统书店变为综合性商场。于是,书店姓文还是姓商成了书业乃至众多读书人关注的话题。

        身为老出版人,我曾经属于坚定的姓文派。我十分怀念传统书店那种宁静的找书、看书和买书的氛围,近日刚庆祝建店80周年的三联书店就是这样一家书店,成立在艰难的年代,没人扶持,还不断受到打压,但始终坚持姓文,八十年如一日,为传播进步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我还想起巴黎一家并不起眼但却负有盛名的书店——莎士比亚书店。我在策划和翻译出版《尤利西斯》时就知道,乔伊斯这部小说,当年被美英法庭无理打压禁印时,正是多亏了这家莎士比亚书店,才使这部旷世奇作得以问世。不仅如此,海明威在《巴黎是一个节日》这本书中,有不少篇幅,回忆起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带给他的文学情怀。

        1954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1956年他重游巴黎,所住宾馆待他如上宾,并找出上世纪20年代海明威住在巴黎时,留下的两箱旧日记送还给他。这些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当年海明威与首任妻子哈德利在巴黎的生活情景,包括海明威常去的莎士比亚书店。在那里他不仅阅读到许多名作新作,还有机会接触到庞德、菲茨杰拉德等多位著名文学家,经常与他们切磋文学。这些交往与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太阳照样升起》一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至今许多文人来到巴黎,仍常要慕名前往这家书店,感受一下它的书香氛围。由此可见,一家书店的文化辐射力,对于文人与文化事业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不过回到现实社会,眼看许多实体书店门庭冷落,风光不在,我对原先所持的姓文取向,不禁也有所动摇。数字阅读、网上售书这类新兴消费模式,已经不可逆转地向传统图书营销方式猛烈冲击。一成不变地守旧,难免要被潮流淘汰。传统的实体书店,看来也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新思维面对新挑战。

        书店姓文还是姓商,其实这是各有理由的一对悖论。文化要弘扬,书店也要生存,所以,书店在不抛弃姓文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姓商,应该允许兼营适当的商业活动。所谓适当,就是要善于处理好姓文与姓商的关系。现在有的地方大书场,把卖书的挤到不起眼的地方,好楼层都当作商铺屋出租,只要交租金,都可以进场。我很反感无视书店文化气息的唯利招商。倘若对书店姓文与姓商,比喻为两种经营取向的“联姻”,我觉得要摒弃那种文与商毫不搭界的“拉郎配”,提倡有助于文商交融的“互惠结亲”。书店能做到这样文商兼顾的“结亲”吗?近日刚在香港开张的诚品书店,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有益思路。 

        台湾书商吴清友斥巨资,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铜锣湾,开办了一家诚品书店。这家书店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分布三层,除书区陈列有各类繁体中文及外文图书10万种以外,还辟有花艺、茶庄、画廊、工艺作坊、儿童游乐、沙龙讲座等不同功能的场所。同样是卖书加商场模式,但这里却刻意营造品味文化的气息。这些言商之举,多少都与文化沾边,令人有种在消费中接受文化熏陶的感觉。尤其是该店实行24小时营业,并在午夜12点,请香港著名媒体主笔马家辉主持深夜书堂,聘董桥、梁文道、许文东等一批名家学者,轮流参加品书沙龙。这种时间安排,适合港人白天节奏紧张、晚上宵夜休闲的习惯,很受香港读者欢迎。

        我不敢说诚品书店这样做,就能克服当前实体书店的困境,但也算尝试一种新的思路。有人说,诚品卖的不单是图书,而是一种文化理念,一种生活态度。在我看来,它至少在促进书店姓文与姓商两者“联姻”中,有了较成功的磨合。前景如何,自然有待历史回答。从台湾诚品书店已开有四十多家分店,以及香港诚品书店开业要限制进店人流这种趋势来看,我们应该乐见其成,希望它走得更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