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拯救地球生物圈,推进人类文明转型

    ——写在《拯救地球生物圈》出版之际

    季昆森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26日   12 版)
    《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姜春云主编,新华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定价:86.00元

        中国有句成语叫“应天合人”。我看,“,就是应天命、合人意。这个天命就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一书已正式出版。这部专著是姜春云同志在2004年12月和2007年9月先后主编了《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和《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两部专著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世界各国正反两面经验,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高度,深刻剖析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利弊得失,探索如何破解全球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规律并取得创新性、突破性成果的著作。

        这部专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诠释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专著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论述,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习“7.23”讲话,我反复思考,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阅读了《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这部专著后,使我对人类文明的演化,生态文明的由来、发展及其重大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我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异常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认识和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人类利益原则,这使得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破解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的关键。 

        专著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之所以持续恶化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深层次根源还是因为人类没有正确对待大自然,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上,认识偏颇、行为失当,犯下了历史性、难以补救的错误。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无疑是巨大的革命性进步,它创造了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和物质技术文化财富,但其致命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极端逐利性、贪婪性、掠夺性、强权性和疯狂性——为加速财富积累、资本膨胀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发展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生态文明之所以能够根治环境危机这一痼疾,是因为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而言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它既传承了工业文明的优势、长处,又以全新的理念,纠正了工业文明的弱点、失误。专著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理念概括为7个方面:

        1.人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平等、友好、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

        2.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当知恩图报,善待自然,而不可忘恩负义,对自然万物施以暴行。

        3.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理所当然,但一定要取之有度,不可超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承载力。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不可侵占属于他人、他国和后代的权益。

        5.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6.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排斥一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7.发展成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而不可少数人独吞。

        将自然界生态良性循环的规律引入到整个经济运行、社会运行的大系统中,这是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也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物质、精神、生态、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因此,我认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本质是生态经济、生态发展。

        党的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我多年来宣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对转变增长方式研究得比较多,成效也比较明显;而对运用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得不够,做得也不够;对运用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研究更薄弱,做得更不够。

        专著第六篇是“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第七篇是“堵塞奢侈过度消费这个无底洞”。这对深入理解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强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辅导意义。

        落实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经济增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实推进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并借鉴国际上转变发展方式的先进经验,扭转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落实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首先要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专著指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现在全球资源过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归根到底皆源于人类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这有悖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一些人口不多的国家推行小汽车共享制度,可以少开十几万辆甚至几十万辆小车,这可节约大量汽油,减少大量污染排放。又如,北京中关村一栋居民楼住25户人家,夏天有的把空调开到22~23度,有的只开到26度,冬天取暖有的把室温调到25~26度,有的只调到18~20度,结果耗能相差13倍。

        实际上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不是单纯追求物质消费越多越好,还要看服务是否周到;不是看物质拥有越多越好,而是看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需求。这就要在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上下功夫,这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类文明转型的要害问题。

        当下还存在一种“重物轻人”的思想倾向,往往只强调资金投入、项目建设、优惠政策,这些都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但却忽略了人自身的“心能”和“体能”。因此,应发挥人们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开展全员创意竞赛,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出点子,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行动,同样的能源、资源、资金投入,其资源产出率就可大幅度提高。这部专著在这方面的所言所论,也正是春云同志长期研究并身体力行的结晶。我在安徽省绩溪县山区调研时,看到老百姓家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世间劳动最贵”,下联是“家庭内勤俭为先”。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社会进步了,但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中国有句成语叫“应天合人”。我看,“拯救地球生物圈,推进人类文明转型”,就是应天命、合人意。这个天命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人意就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作者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九届、十届副主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