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破解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难题

    一套教材解决了三个难题令人振奋的前景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26日   23 版)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广活动

        当国学课程离开中国课堂100年的时候,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学校教育,绝非易事。

        国家督学郑增仪在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时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怎样和学生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困扰了我们很久。”作为一位从基层教师做起的教育工作者,郑增仪更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处;“没有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系统专业的教材、教法,没有充足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三个难题不解决,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本、进头脑都无法实现。”而正是这些难题促使一批钟情基础教育的人热情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课题和教材编写的工作中去。课题组副组长张健告诉记者,正是这些老领导、老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对这套教材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危机感让我们行动!”

        “孩子们头脑里没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自西方的很多不良影响就难以抵制。如果我们的后代头脑空空,或是装着别人的思想,怎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强烈危机感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郑增仪向记者说明了他们积极组织编写这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初衷。不可否认,当代中国,人们普遍缺乏信仰,用什么凝聚中国人的力量,形成强大民族的共识?优秀传统文化无疑能够承担这个责任。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给孩子们系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头脑里形成一个靓丽的中华底色,这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都具有重大意义。“家长们普遍很欢迎这门课!因为他们看到孩子们学了之后,变得知书达理了,文明礼貌了。”郑增仪告诉记者,教材在实验区的试用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中国人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孩子们更需要学到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

        然而,即使曾经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郑增仪,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用来教育孩子也曾“心里没底”。“用什么统一思想?以前没有明确提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现在看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统一中国人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一套教材解决了三个难题

        国学热了,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难以规范,也就难以大范围推广。各种良莠不齐的国学教材充斥市场,各种版本的四书五经稍加编排,改头换面就成了学校里的传统文化课本,甚至私塾式教育又卷土重来,让本来已经课业负担沉重的中小学生背诵大量艰深的文言文,有些教师尚且缺乏基本国学修养就登上各种国学班的课堂,对学生产生误导,“以己昏昏使人昭”大量存在于不规范的国学教育中。这些负面的东西严重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甚至使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国学教育产生反感,传统文化教育因而面临更大阻力。

        “必须破解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几个难题,否则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实验教材课题组副组长张健向记者相信介绍了这一教材的前世今生。自从课题立项到现在,七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的专家们破解了三大主要难题。

        首先是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学教育要有一个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国家“十一五”教育规划把“德育为先”放在了首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范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系列传统文化教育,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高尚审美情趣、深邃哲学思想”的完美人格的优秀人才。将传统文化教育定位为“完美人格教育”,既体现了德育教育的要求,也加深了传统教育的内涵。使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其次,这套教材第一次提出了传统文化教材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传统文化教育要跨过高高的门槛正式成为全国中小学课堂里的一门功课,必须经过严格的教材评审。而这套教材提出的“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传习艺术。”得到了各方普遍认可。教材主体内容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道德经》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欣赏。教材的另一个部分为附加模块,包括:《中国传统历法和节日》、《中医与儿童保健》、《中国民俗文化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欣赏》、《中国古建筑美学欣赏》、《中国陶瓷文化欣赏》、《中国玉器文化欣赏》等。纵向有经典作为主骨,横向有文化专题作为羽翼,纵横交织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这样,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就可以通过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为拥有一个美好人生打下坚实基础。而这些正是一般科学文化课程缺少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三,这套教材第一次在全国范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教学,课题组在全国十个不同的地区选择了实验区,以地方或校本课程的方式进入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是创新不是复古。”张健指出这套教材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几年来,课题组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培训了大批师资。最近沈阳实验区的一次培训就有400多位教师踊跃参与。以教材为基础,大规模培训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教师们在专家指导下,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引入传统文化课堂之中,没有仅仅停留在诵读阶段,而是着力让学生体会和探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道理,达到培养“完美人格”的要求。通过帮助孩子们理解教材中不同教学模块的有机联系,达到了“滋养文化内涵、培育民族认同、引导审美情趣”的作用。

        令人振奋的前景

        课题组副组长张健对记者说:“近五年的实践成果,令我们很振奋,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具有光明的前景。”实验区的孩子们在学习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后,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反映孩子们变化很大,变得知书达礼了,更懂得礼让了、遵守秩序了。很多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极大兴趣,比如四年级学习的《声律启蒙》激发了很多孩子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热爱,他们自觉自愿地背诵古诗,主动练习作文。老师也反映学生们对文学、文化、文字的敏感和理解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甚至有些家长也加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一家人一起学习,这种学习的热情也远远超出了课题组和人教社的预期。

        不可否认,目前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不少困难。首先是国家还没有将其纳入统一的课程体系,一些学校和地区想开设这门功课,但是又怕被指增加学生负担,因此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压力。而缺乏资金支持、教学力量匮乏、课时无法保证等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这套教材的推广使用。

        尽管困难不少,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学校和家长的认同。很多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热情支持,同学和老师们对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深深打动了大家。张健告诉记者,这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刚刚通过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审定,已经进入了全国中小学图书馆装备目录。今后在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能在学校图书馆读到这部教材。而国家汉办也选中了此书作为汉文化国际输出的重点图书,分批进行翻译,今年12月底开始陆续进入全世界的孔子学院,为世界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灿烂的文化提供又一个闪亮的窗口。

        (本版文字均由本报记者吕慎采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